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要叙述了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沙治沙、草牧场防护林及江岸防护林等五种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可见,三北防护林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是巨大的、显著的,是举世瞩目的。  相似文献   

2.
敬文深 《资源科学》1989,11(4):45-51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西至大邑、怀远、灌县;东达德阳、金堂、成都龙泉驿;北起安县秀水;南抵名山县,面积8460km~2。行政区属成都市、德阳市所辖,并包括雅安专区名山县一隅。全区人口1000多万。 平原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座落于平原西侧。解放30年来,平原区工农业生产均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方面,已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粮食作物农业区。平坝区农田602.21万亩,主产水稻、小麦、既是全省水稻高产区,又是全省小麦稳产高产区。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杨树一直是中国北方平原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杨、柳、榆、愧4大树种当中,杨树毋庸置疑居于首位。辽宁是杨树的故乡之一,也是我国杨树发展的重要省份,现在我省的杨树人工林面积已发展到47万hm2,杨树已成为我省人工造林的第一树种。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农田的屏障,对防风固土,改善农田小气候,保田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选点调查与常规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特征、防护效益、树种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区域划分等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适于瓜州县更新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树种、更新方式方法,为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泽慧 《学会》2002,(10):25-26
建立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就是要以恢复森林植被为重点,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立包括水体安全、土壤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在内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69%,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下降,水、旱、沙灾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成为国土生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风沙源地治理区以及沿海、平原农田耕作区分别进行大规模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减缓温室效应,治理大气污染,遏制荒漠化蔓延,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赋予新世纪林业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模式.论文还提出了实施土地整理与农田肥力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东南沿海平原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平原区为例,说明东南沿海平原区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特点、危害,分析加强东南沿海平原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必要性,并针对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要点。  相似文献   

8.
防护林     
营造防护林是征服风砂、改造自然、保证农田丰收的有效办法,因此防护林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里首先谈谈我国营造防护林的初步成就。我国北部地区因接近蒙古沙漠和内陆沙荒,森林稀少,气候多风而干旱,有时流沙侵害农田村庄(图1)和道路,给当地生产发展与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学习苏联营造防护林的先进经验,先后在冀西、豫东、东北西部、内蒙东部和陕北等地营造防护林,以防止自然灾害。其中规模较大的为东北与内蒙间  相似文献   

9.
农田防护林是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带或网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等)农田上营造的人工林.其主要功能是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农田防护林一方面发挥着防护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胁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合理林网与现有林网景观指标值之间的距离系数,利用GIS将其空间化,并通过构建约束准则,实现对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综合评价.利用此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8年,农田防护林布局合理区域占整个农田景观的面积比例从0.21%增加到20.84%,农田防护林建设效果显著;但部分地区防护林分布仍存在问题,需要加大防护林的更新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和林格尔县西北平原区为主要研究区,在分析西北平原区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阐明了中低产田的数量、分布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西北平原区中低产田改造利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防护林的建设是重点内容。防护林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产生的效益也不同。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林种。在其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等生长活动,不仅可改善林带周围的空气质量,还改善林地对气流、温度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更能起到很好的改良作用。从而创造出一个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环境,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本文将针对林业工程中农田防护林的栽植与管理综合阐述,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总结出一些建议以供在农田防护林的栽植与管理上全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  相似文献   

14.
马翔 《大众科技》2011,(9):149-151
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及护路林等作为防护林,文章从从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等方面详细介绍水库水源林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林草措施,以及设计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区土地整理与农田水肥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模式。论文还提出了实施土地整理与农田肥力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的技术要点及实施效果,是对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科技含量较高,可操作性强,对林业主管部门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合理地建设西部农田防护林体系,不但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谈谈海城市西部农田防护林现状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覆盖度为20%左右的乔木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两种水平配置格局林内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速度。结果表明:行带式配置林内地表摩擦阻力较随机配置的高,其对土壤风蚀的抑制作用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被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大量研究表明,农田林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环境有着明显的良性影响。这里,仅就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民乐县三北防护林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北防风沙、中保农田、南护水源”的发展方针,坚持以“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综合治理、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为指导思想,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为根本任务,因地制宜,建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绿色综合体的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