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丁武光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33-40,65
对于贵州省的《红楼梦》研究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十分瞩目的时期。从这一时期贵州红学的时代背景、组织形式、学术活动、研究成果诸方面进行了阐述,在罗列这段史料的同时,力图表达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保持学术的独立品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认为 ,王国维“学术独立”论与人生价值论密切相关 ,其实 ,王国维“学术独立”论的深层内涵在于排除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优先的“非学术”倾向。由王国维对“学术”的理解入手 ,从学问独立、学者独立、方法独立三方面可以说明王国维“学术独立”论的主旨 ,从而也可以看到王国维学术独立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启蒙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西历史文化特征概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赣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普遍性品格中,有自身的个性特征。维护国家统一,与皇朝中央保持一致,有强烈的政治向心意识;重视修身,砥砺节操,文节俱高是特色;重视立志,积极进取,高扬主体性精神;善于开拓学术,创立流派,有独立学术品格;延纳四方,兼容并蓄,有开放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哲学家冯友兰同时也是教育家,他执掌清华大学文学院18年,凭着真挚的爱心和卓越的才华,为清华大学文学院做出了重大贡献,招揽并领导了一大批一流的学者,恪守学术的独立,维护大学的尊严,创立了深具影响的清华学派。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所讲的价值中立指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学术独立,避免不当的外部力量的干预,防止成为某些意识形态或流行做法的牺牲品,这恰恰是实验研究的主旨所在,是我们应当努力维护的。  相似文献   

6.
借助于西方现代学术的科学观念和理性方法,中国现代学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和风貌。由于受西方现代学术的影响过于深重,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学术语境的倒错和中国学术话语的丧失。这个负面的影响在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说在学术与政治过于密切的时代中,主要牺牲的是“学术本身的独立性”,那么在学术环境相对自由或半自律的状态中,如果没有一种独立的中国学术语境和话语,那么它在理论实践中必然要牺牲掉“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性”。一种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是如何可能的,就是对现代中国学术理念及其精神的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澄明美学》中提出的“非主流美学”观念及其研究方法,就是在中国美学领域中从事“当代学术独立”和“中国美学学术独立”的一种双重试验。  相似文献   

7.
学术独立: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独立的呼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它始终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现代性意义上的学术独立,一是民族性意义上的学术独立。但在国难日亟之下,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渐渐湮没了这种声音,学术独立的使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针对全球化及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幻像与理性精神的沦落,当代大学需要重新考虑并权衡诸多不同的价值观。比如,维护学术自由、维持卓越的学术水准、重振学术事业的至高权威、保护学生的个人权利与合法利益、满足需要从大学知识服务中获益的那些人的需求,等等。同时,还必须充分意识到促使自身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的意义:应当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单纯意义上的"公共职能",因为大学本身就内含理性至上的逻辑渊源。  相似文献   

9.
学术独立是贯穿冯友兰教育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理解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关键点。学术独立是民族独立的重要条件,要实现学术独立则需办好大学,尤其是要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几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大学;要办好大学,则应尊重学术自身的独立和大学的自治权,政府和社会不应随意干预大学内部事务,不能用急功近利的眼光看待大学。前者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使命感,后者体现了传统道家的智慧。融会儒道智慧、贯通中西文化,使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只活了55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进入北大读书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他先后出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大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的教育生涯的顶峰是1949年至1950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期间,把一个颇为混乱的大学整顿、引导进入正轨。一走进台湾大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傅园的傅斯年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台大校史上,孟真(傅斯年)先生虽非创校校长,但在常规及制度之设立上,恐无人能出其右。”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和教育独立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保持高度的学术…  相似文献   

11.
不良学术生态是描述学术环境的一种恶化态势,使学术的本质意义受扭曲。主要表现为学术浮躁、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异化、学术腐败等形式。它给学术期刊的外部发展环境、学术创新性的把握、编辑的职业操守等带来较大的影响。作为学术期刊,需要把握学术的前瞻性,坚持刊发学术精品,注重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积极地化解不良学术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报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办刊模式 ,是 2 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传播学术信息、繁荣学术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和主流。要彻底改革一校一刊、一校多刊、学科重复办刊、小农式经营模式 ,就要横向联合、走集约化道路。高校学报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办刊模式各有其利弊 ,无论采用任何一种办刊模式 ,都要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学科研究力量来选择最佳的办刊模式  相似文献   

13.
Academic work in Sweden'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s changing character. Distinctly different career pathways are emerging, as facilities for developing research careers and capital have become both more restricted and more dependent on external funding. These developments are in focus in the present article. Based on ethnographic research and a serie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new academics and senior academic mentors in education facultie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everal factors intercede in how careers are developed and experienced. The unacknowledged exploitation of female academic labour is perhaps amongst the more significant of these.  相似文献   

14.
从学理上而言,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可证实的心理现象,它是以本体论为前提预设,以可证实性为表现形式,以实验方法为技术支持,在与研究者的绝对分离中,成为心理学在学术规范内唯自然科学化研究的先导。然而,从文化学视角,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观性、价值性以及心理的常识性水平,表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在客观性的背后是鲜明的文化品性。所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文化品性彰显,呼唤着心理学研究从学理上的努力向价值追求转向,呼唤着心理学研究的文化个性。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研究对象成为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自律"包含"教师个体自律"和"高校组织自律",前者以后者为保障。一方面,要通过激发教师的自律潜能、减少评价制度的负面刺激以促进教师个体自律;另一方面,要打破学术不端的"利益共同体",自觉惩治学术腐败,充分发挥学术规范机构的作用以实现高校组织自律。只有通过多主体的自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才可能确立健康的机制,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文化的基本特性是对大学文化共性特征的科学概括,是每一所大学建立鲜明个性特征的基础,是大学能够维持自己基本特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文化的基本特性体现在五个方面:大学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整体性文化;大学文化是以高深学术为基础的高层次文化;大学文化是以学术自由为前提的创造性文化;大学文化是以自治自律为特征的自主性文化;大学文化是以人文品格为标志的涵养型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大学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着、变化着,但它却始终维护着自身知识权威的地位,不断地继承着所有这些发展变化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继承和坚守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特性与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This was the first study to integrate Rosenbaum's concept of learned resourcefulness with Dweck's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in predi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trol behaviour and year‐end grades. Rosenbaum highlights the prominent role that learned resourcefulness skills play in promoting mastery responses and goal attainment during difficult situations. Dweck, on the other hand, describes how students' beliefs about intelligence direct their goal‐setting preferences and correspondent reactions to disappointing performance outcomes. Students completed self‐report measures assessing their learned resourcefulness skills, academic self‐control skills, academic self‐efficacy,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goal orientation, and attributions for academic failure. Our findings supported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cademic goal attainment. Students who reported engaging in academic self‐control behaviours possessed a better‐developed repertoire of general self‐control skills, believed in their academic ability to succeed, applied more effort in response to academic setbacks, valued learning something new in class more than merely getting good grades, and actually obtained higher grades.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had an indirect association with academic self‐control through ability attribution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noted.  相似文献   

19.
陶天白先生近年新出版的《沙原寸草》、《天山鳞迹》,饱含其渴望祖国和平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爱国情怀。陶老渊博的知识和锲而不舍的学术探讨精神为人钦佩,尤其是陶老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老而弥坚壮心不已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20.
Understanding students’ learned hopelessness and academic self-esteem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sense of controllability and competence perception can predict deficits in achievement-oriented behaviours and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A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ole of learned hopelessness and academic self-esteem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mediational roles of learned hopelessness and academic self-esteem i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165 Hong Kong junior secondary students. The findings implied that learned hopelessness and academic self-esteem are distinct constructs which play separate mediational roles between prior academic failur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However, the model comparison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direct effect of learned hopelessness on academic self-esteem or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