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学规则是大学发展的准则,同时也是价值选择和理念追求,当然也是大学文化产生的基本范式。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论,根据大学规则特性,从大学规则到大学文化要经发端、传播、认同与实践阶段,最终凝固为大学文化而指引大学发展。在大学文化的养成过程中,其核心的规则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治理之所以可能,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本身具有"治理性"。大学文化的"治理性"是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独特治理属性和治理功能。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为嵌入、制约和促进三种关系形式。当前,大学文化治理的困境集中表现为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大学学术本真精神彰显不够和大学社会责任意识功利化追求。大学文化治理的关键是要凸显大学精神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价值,保障大学文化自觉转化为大学治理行为实践,并建构一种以参与、沟通、包容与信任为核心特征的大学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存在发展的灵魂,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其核心是学术文化。繁荣的学术文化可以有效推进大学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大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又影响和制约着学术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组织文化意识形态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核心.学术人文主义和学术资本主义是大学组织文化意识形态中,具有不同价值表征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我国现代大学组织文化意识形态的整合过程中,需要合理面对大学组织文化中业已存在的学术人文主义与学术资本主义的价值冲突.大学在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关系,走一条大学组织文化意识形态再造的“中庸之路”,是整合当今大学组织文化意识形态价值冲突的必由之径.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大学学科文化规约功能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基本逻辑.认为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作为学科文化的核心要素,通过学科知识规范、知识权力调控、学科制度约束和学术道德自律的方式支撑着大学学科文化规约功能的实现,而且规约功能的实现是由学科价值观管理到学术道德自律的动态过程,是显性与隐性规范的共同作用过程,是整体性文化规约与学科差异性文化规约的结合过程.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大学发展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内在动力,通过融入大学人的思想观念而影响行为,释放着推动大学发展的持续力量.大学文化的创造活力既是其自身的禀赋,更来源于高度的大学文化自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而且肩负着传承、发展、创造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以制度文化为保障,构建和维系大学秩序;以行为文化为基础,树立和塑造大学形象;以环境文化为依托,展示和发展大学品位.  相似文献   

7.
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学科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大学学科文化是学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以知识为本原、以学科为载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理论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以及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大学学科文化是学者、学科、知识三者在动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产物;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强烈的学术性;大学学科文化具有显然的身份性以及大学学科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学科信念.  相似文献   

8.
冲突与超越:文化视野下的校企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合作,是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冲突与超越的过程.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大学传统文化与企业市场文化、大学理想与企业理想、大学形象与企业形象、大学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冲突.因此,为了消解这些冲突,大学需以市场意识办学,提高办学质量;坚持学术本真,坚守大学理想;创建大学特色,提升大学形象;理性服务社会,规范办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大学组织内部的质量文化是连结高等教育功能和活动的纽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多重文化作用下的动态结构.它不仅是学术文化、产业服务文化、行政管理文化相互循环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整合的"情境化"的场域,更是一种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心力"的场域.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国大学组织内部质量文化由无意识地存在向有意识地生成转变,学生入学率的变化导致大学组织内部质量文化隐性形态和关系形态的变化,质量文化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组织内部要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质量文化有赖于三个要素:大学自反性功能的形成;大学学术评价模式的变革;大学、政府和市场新型交往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和谐文化的意蕴、作用、地位的分析,指出和谐文化是历史反思与时代发展的契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的分析,指出和谐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本质需求和目标追求;提出构建和谐大学必须提高文化自觉,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学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根据科学发展观有关思想,尝试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主体的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文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文化和以学校组织为主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关注和发展不同主体的文化,让不同文化主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整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审美娱乐”范畴作为审美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普遍景观和重要特征,具有特定的内涵意义,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粹的娱乐”,而向“娱乐”范畴的深层意义上扩展,是一种审美层次上的心灵愉悦;在其美学特征上具有“审美快适性”和“审美解放性”,并产生一种“溶解性的美”,具有自身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承认“审美娱乐”的合理性的同时又不能放弃清醒的价值评判,对于当下娱乐文化中追求感官刺激和趋于媚俗的现状,应该进行必要和迫切的审美导向,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互联互动,为比较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的文化根本与文化立场应该是,要以本国的民族精神为文化根本,又要善于转换立场,进入异文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全球化有新旧之别,在新全球化时代,文化有自己的特征。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文化安全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针对异质文化对本国文化的渗透、入侵和控制,通过反渗透、反入侵、反控制来保护本国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西方强势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考验,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强化文化安全意识。这就需要从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的辩证关系向度来处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整合的矛盾问题。在此辩证思维方式指导下,我们要做到: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除影响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弊端;确立和平崛起的最优文化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的人文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是中国古代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从西周“礼乐化”的兴盛,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其思想闪耀着几千年的历史光辉,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人主义”的主要内容,这已为大多数学所认同,但是,若把这些人精神的早期形态说成是人思潮,就难以为有的人所接受了。正是这一不为人们所趋同的观点,展示了中国化在先秦时期的发展高度。  相似文献   

16.
青海饮食文化的区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区域民俗学的角度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相关问题,主要对青海饮食文化的区位归属、饮食结构、饮食礼仪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青海饮食文化兼有农业和牧业的饮食结构,因为民族和文化体系的多元化使得饮食结构和礼仪也呈现不同一般的特色,青海饮食文化可自成一体,代表了多元的高原饮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论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8.
论桑植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化”是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文化,它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而是一种发展建设新农村所需要的实用性文化。政府是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目标是重要的,但同时也要伴随有效的强化激励措施,这是导引人们行为方向的最有效的办法。农村文化建设重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questions whether culture and climate can be considered interchangeable concept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Hereto both are compared by describing them thoroughly and reviewing their mai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two are different. Preference is given to culture as more suitable and more accurate for examining a school's cognitive structures. Climate, encompassing culture, should be reserved for picturing the school in its entir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