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桂林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1):142-1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建设的缺失,使得生态NGO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必须通过完善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建设,为生态NGO的发展提供更宽松的法律环境和更有力的法律支撑,以更好地发挥生态NGO在环境公益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也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公众参与的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尽完善,致使公众参与制度在现实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探讨我国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在实体和程序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完善,进而实现公众参与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应有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环境法中存在理论基础性地位、基本法立法形式和相应法律制度设置三个方面的缺位,导致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监督和支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公众参与原则具有保障环境法基本价值实现的重要功能,必须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予以明确确立。  相似文献   

4.
中国面临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治理又面临诸多困境。西方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成功的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已有的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研究大多是法律制度的视角,难免失之于片面与偏颇。因此,从相对综合的政治与社会视角审视和思考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可以从教育、宣传、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来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思维的提升,人们参与环境保护逐渐成为解决环境危机、维护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应从法律层面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顺应环保发展的时代趋势。本文简单概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基于立法参与制度、行政参与制度、司法参与制度三个维度,详细分析当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立法层面、行政层面、司法层面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司法救济制度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安徽民间环保NGO的兴起折射出安徽两型社会建设中环保领域社会改革的功能性需求,但现行社团立法理念的偏差和法规体系的严重滞后,制约了民间环保NGO健康发展,难以满足公众对环境结社自由权的迫切需求,也导致了民间环保NGO严重的合法性困境.解决这一困境,要确立公民环保结社的非政治性制约立法理念,解决民间环保NGO无序状态和监管真空,合理构建资源导向型的培育监管机制以及保障民间环保NGO环境保护参与权的法律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保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注意推动自愿性行动来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运用经济手段,制定激励奖惩措施,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合理划分环境治理权限,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大量发展环境教育,通过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民族心理;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引入公众参与,不仅是克服市场和政府失灵的理论需要,还是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和政府决策水平的现实需要。基于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现实状况,我国应从提高立法层级、培育农民环保组织、建立公众听证、强化信息公开、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等方面进行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公民社会”,公众参与是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安徽乡村环境治理中,政府组织为公众提供的参与渠道明显偏少;乡村环保NGO作用有效性极其有限;末端参与是公众参与其间的最主要方式。深究其因源于基层政府角色定位模糊,促动公众参与的意愿不高;县域环保NGO病态发育的整体态势;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较弱,缺乏环境治理热情。欲以环境“善治”而创设乡村“三美”之景,尚需要明确政府职能,切实推行民主化决策,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做好简政放权,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增强互动、密切合作;完善县域环境法规,有序推进乡村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权、公众环境监督权、环境知情权、环境立法参与权、环境影响评价参与权、环境决策参与权和环境诉权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丰厚的权利基础,但我国现行法制对这些权利的规定很不完善,有关环境诉权的规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了保障和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发展,我国立法应明确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效力,更加重视公众环境决策参与权的实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性低主要是由于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同时也缺乏从制度上保证公众参与的权力、途径和方法。这两方面问题的深层原因则是公众环境道德的水准不高,因此,从社会道德层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道德水准和确立维护公民环境权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猛并在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立法却严重滞后,虽然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很多,但是尚没有形成一部统一的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实体法律,并且现有法律内容庞杂,效力层次比较低,管控思维严重。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要逐步改善这些不协调的局面,逐步转变对非政府组织的管控思维,制定一部统一的《非政府组织法》,降低非政府组织的进入门槛,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体系以及完善其配套法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环境立法中应明确环境公众参与主体应为“公众”;对环境公众参与的范围应确立广泛性原则、环境决策参与为核心原则和以对环境有重大影响为主原则的三项原则,让与环境有关的一切事务,都有公众的声音;对环境公众参与的方式应采用多样化,具体运用以追求公平兼顾效率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洱海保护中,作为环境公共产品的最重要的提供者,政府做了巨大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市民对政府履行洱海保护职能是如何评价的,政府职能的履行又对广大市民参与到洱海保护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构建一个政府、公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的生态保护机制模式意义重大。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政府洱海保护职能履行效果的整体评价较好,但在涉及洱海保护的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科普、推动公民的深层次参与等职能的履行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政府模糊的态度、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经济基础的薄弱等因素造成了非政府组织合法性不足、监督机制缺失、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环境法解决路径是通过合理设定农民环境权利制度。农民享有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知情权、环境事务参与权和环境侵害请求权这些权利。实现这些权利不仅仅是要完善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为权利实现提供一些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程序,它是项目方或环境工作组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公众参与评价是有实践基础的,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实施公众参与,可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并在活动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完善。尽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公众参与制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只要经过不断总结完善,最终将会发展成为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