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中国传统音乐在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宋代市民音乐迅猛发展,表现在瓦子勾栏专业演出的出现及其以及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等主要乐种的形成。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促使整个社会生活格局倾向于市民方向。  相似文献   

2.
瓦市,是我国南宁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是南宋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对它进行记载和描述的著作并不算少;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论著也不在少数。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就此做一点儿工作。 (一)什么是瓦市? 瓦市,即市民娱乐的场所,又叫“瓦舍”、“瓦肆”、“瓦子”。“瓦市”的原意,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瓦舍》中有解释:“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的解释是:“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其义近似。瓦舍是一个百戏荟萃之地,每个瓦舍里划分为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  相似文献   

3.
朱陵宁 《上海教育》2010,(15):70-70
中国馆内《清明上河图》这幅宋代的城市画卷与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何联系呢?《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历史的回眸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发表了周朝阳老师《2007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观摩课暨教学研讨会综述》一文,提到“在本次活动中有老师讲《宋代社会生活》,出示的一幅图片不是交子.而是北宋的纸币”。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交子”就是纸币.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相似文献   

5.
赵瑞红 《师道》2005,(8):27-28
(一)善用教科书,理清历史脉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而不是做教材的“奴隶”。在《原始农耕时代》一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在教科书中寻找半坡氏族部落和河姆渡氏族部落的生活和生产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先进的地方,学生认真阅读课、仔细分析后,结合他们的对比、想象,得出了很多实证:人类在不断进步。在《万千气象的社会生活风貌》教学中,让学生在课本里获取的“宋代人生活”的信息,结合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设计策划化一条街——“宋街”的营建,学生活学活用,教材是一种可用性很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之所以叫"瓦子"是因为当时没有一个现成的名称,古人发现这类玩闹之徒忽聚忽散,犹如砖瓦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作"瓦舍"、"瓦子"。南宋末年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瓦舍者,谓其来者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9.
宋代市井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供广大市民阶级娱乐之用的市井音乐的兴起使宋代与前代的音乐相比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宋代市井音乐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原因,宋代市井音乐的形态有瓦子音乐、酒肆茶坊音乐、民俗节庆音乐、流动演出音乐等几种艺术形式.宋代市井音乐不但丰富了宋代民俗音乐艺术,而且对研究我国市井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中历史教材讲到宋元商业的繁荣时,常提到“瓦子”,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场所呢?瓦子.又作瓦市、瓦肆。“瓦子”一词应是由“瓦市”演变而来,宋人常在“市”后加“子”为后缀,如《东京梦华录》有“土市子”、“鬼市子”、“瓮市子”。由此推知,瓦市起初或可称“瓦市子”,称谓既熟,词根部分往往可以省略,径称“瓦子”。而“市”和“肆”音义相近,可以相通。  相似文献   

11.
宋代“多变怪谶应之谈”(鲁迅先生语)。堪称宋代笔记“巨擘”的周密笔记中有一部分记写鬼神怪异、巫卜谶应的篇目,主要集中在《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这两部笔记著作中,大约有七八十条。《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识》是以记南宋史实和人物轶事、琐闻等为主的史料笔记,其中出现如此数量的鬼怪谶应之作,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周密所处时代(即南宋后期)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思潮;从这些奇谲诡怪、荒诞不经的篇目中亦能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心理趋向及其文化心态,即对仕途的汲汲追求以及在社会的巨变下惶惑不安而无所适从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3.
宋代小说家廉布因为常出入上层社会,又一生在困顿中度过,所以他生活有多层面的体验,其小说反映的面相当广,对于社会积弊予以揭露,对于“剧盗”予以同情,在有宋一代的言小说中,《清尊录》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算得上佼佼。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留白”,这些“留白”浸润着他对突破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框架的思考。马克思搁置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及的《市民社会》章写作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无法对私有财产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一方面,他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式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他缺乏经济史的理论视野,无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两个转向:其一,对私有财产和等级问题的历史考察,使他无意中转向了唯物史观;其二,认识到深入研究市民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促使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宋代小说家廉布及小说《清尊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小说家廉布因为常出入上层社会,又一生在困顿中度过,所以他生活有多层面的体验,其小说反映的面相当广.对于社会积弊于以揭露,对于“剧盗”予以同情,在有宋一代的文言小说中,《清尊录》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算得上佼佼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概念,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哲学)等三重维度进行过论证。但是,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以更为科学的用语,逐渐替代了“市民社会”概念。这种“市民社会”概念在哲学中的被替代,凸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市民社会是在近代从政治杜会中分离出来,是从事物质活动的商品的经济社会。我国从未出现从政治社会中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培育、发展和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为社会组织载体。当然,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冲突,规定着在培育我国的市民社会中,要注意克服其缺陷,用社会主义政治社会的人民性调节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读史管见》是胡寅的史论专著,其传世版本大约有四系、六种。该书作为宋代义理化史学的代表作,继承了《春秋》“褒贬书法”和宋代理学的一般观念,采取“以经断史”的方式,对《资治通鉴》以前的历史进行了理学化的评价。其主要内容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礼学、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胡寅对理想君子人格和社会秩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寒梅秋菊─—宋代审美心态的外在表征邱建国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论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忝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这正确地揭示了审美与时代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从动物史的角度观察宋代社会中的屠牛现象,可探讨牛在宋代社会政治秩序、文化秩序、宗教秩序中的多面形象。从《夷坚志》“泰宁牛梦”故事出发,结合《夷坚志》中相关故事,能够发现宋代官方耕牛屠宰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宋人生活中的屠牛食牛之风以及宋代民间杀牛祭祀的风俗文化。同时,通过分析宋代地方官员面对民间屠牛行为时的应对方式可以发现,宋代地方政府灵活教化民众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