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诗人访问海南时,被那婆娑多姿的椰子树所倾倒,想写一首赞美的诗歌。他苦苦寻思,怎么样比喻呢?它像棕相吗?像芭蕉吗?都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火花一闪,诗人的情感被震憾了,挥笔写下:“椰子树像什么?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桐,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这首小诗富有哲理。实际上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现“我”,认识“我”,塑造“我”的过程,那么“风格”二字也便是一个站着的“我”了!通讯员写作如果太像别人也就失去了自我,这道理跟前面说的那首小诗的写作一样,我对这些也有粗浅的理解。通过实践我也明白…  相似文献   

2.
主编,成就期刊品牌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文摘类杂志《读者文摘》是全球公认的品牌,它的发行遍及世界各地。谈及《读者文摘》的成功,它的初创主编华利先生功不可没。华利走的第一步,就是制定编辑指导原则。他早在杂志草创期就写下了自己的编辑标准,成为每一位编辑都晓得的《读者文摘》刻在石头上的“三诫”———它可以被引述吗?它是读者会记得、思索和讨论的东西吗?———它实用吗?是大多数人的兴趣和谈话的题目吗?———它有恒久的趣味吗?一两年后仍然有意思吗?紧接着,为了实现这个原则,华利开始确立可以信赖的编辑及管理的上层结构。华利招募了一个编辑队伍并颇具艺术性地严…  相似文献   

3.
何亮 《军事记者》2013,(4):62-63
“认识你自己”这句铭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像一个神秘的召唤已回响了数干年。而一个人的“自己”或者说“自我”到底是什么.至今仍为哲学家们众说纷纭——它是一个可被审视被认知的客体吗?可是审视它认知它的那个主体又是什么呢?而如果它本身就是一个主体.它又如何能够客观地或不偏不倚地看待自身呢?  相似文献   

4.
黄山上 ,一个算命先生非要给一彪形大汉算命 ,那汉子说 :“不用算 ,你不是会看相吗 ?你就看看我大致上是干什么的吧 !”。算命先生端详片刻后 ,郑重说道 :“你肯定不是靠笔杆子吃饭的 !” ,那汉子哈哈大笑 ,挥手而去……这就是我们的张老师 ,一位外表粗犷、性格豪爽 ,内心缜密、思想深邃的山东大汉。一、洗练岁月———丰富的阅历“我这人长得什么都像 (像工人 ?像农民 ?像商人 ?) ,就是不像大学老师。而且作为老师也不‘纯’ ,历史很复杂。”我们的访谈刚一开始 ,张老师便以玩笑的口气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作为张老师的门下弟子 ,我们对他的…  相似文献   

5.
报人要看报     
"报人要看报"这句话很像废话,就像说打工者要挣钱,股民要了解股情,经商的要谈钱一样.报人置身报社,写稿、鳊稿、看报,是份内之事.更何况,不是报人的,还要自己掏钱买报看,报人能不看报吗? 但据笔者观察,只顾写稿、编稿,不爱看报,甚至几乎不看报的报人并不鲜见.人家的报纸不看也就罢了,有的连"自己"的报纸也不看,下面的怪现象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的笔记本电脑(NB)在经过安检时,被告之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你会做何感想呢?如果坐在你身边的旅客,正在使用笔记本电脑,你会不会有像见到恐怖分子一样的感觉呢?你也许会说,“别开玩笑了,不就是笔记本吗?有那么可怕吗?”  相似文献   

7.
美国畅销书的营销手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艳 《编辑之友》2003,(4):61-62
美国畅销书的营销手段似乎在国内被经常采用,但其规模和影响却不可相提并论。中国有像 《出版商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一样有影响的排行榜吗?有像《纽约时报书评》一样权威的书评报刊吗?有全 国知名的书评家吗?有像奥普拉·温芙瑞一样能够捧红一本书、救活一个出版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吗?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的男性,他们的性欲就像发热的人体一样,随着体温的升高而不断高涨,这让女人们难以接受,认为他们只会想着满足自己,太过自私。但是,一旦女性拒绝,又会令这类男性很是困惑,不做爱,女人会讽刺自己"无能",而努力付出,却又不被人领情,性爱的温度难道不应该是"火热"的吗?  相似文献   

9.
曾经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通讯员,如今渐渐被媒体所淡忘。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媒体为什么要撇开曾经依靠的广大通讯员队伍,用自己的记者队伍打天下、保天下?我们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喉舌与经营双重职能,必须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核心作用和功能,那就是吸引大众眼球。在  相似文献   

10.
国画为什么不强调那么多的色彩,它就是让你的眼睛不要享受,音乐也一样。难道我们就不知道组织管弦乐队吗?难道我们就不知道和声的美妙吗?为什么我们的音乐很少起伏,很少变化,就是为了堵塞人们对声音的欲望。在美学上,我们首先追求的就是平,大,直,这样才能让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性上  相似文献   

11.
我们快乐吗?我们能够像天才一样成长吗?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天才们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乐趣,享受成长的快乐,It is fun。  相似文献   

12.
据说,美国<读者文摘>的院子里,有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三行字,这就是杂志社里人所共知的"编辑三问": 它可以被引述吗? 它实用吗? 它有恒久的趣味吗? 第一次见到这则材料,说老实话,我几乎没有一点感觉.我觉得它问得淡而无味,缺少我所喜欢的机智和锐利.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每当读到<读者文摘>,脑子里总会出现这块石头.  相似文献   

13.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14.
我们快乐吗?我们能够像天才一样成长吗?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天才们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乐趣,享受成长的快乐,It is fun。  相似文献   

15.
孙晓燕 《视听界》2001,(6):34-35
一、从情感激发到主观介入像众多的法制节目主持人一样,两年前我走上《人与法》节目时,反复听到的告诫是:把握好自己的神情,不能被个人情感左右,要以冷静、公正、客观、中立的角色出现。法制节目主持人真的不能有情感表现吗?我们的形象构建一定要将情感因素割舍吗?  相似文献   

16.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17.
启事     
在2001年这个想安静都安静不下来的世界,李安的《卧虎藏龙》被媒体炒炸了天。不就是在好莱坞外语片中入了个什么“围”吗? 不就是存西方比较“叫座”的片子吗? 电影好不好,得先由12亿中国人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能拍一部国人拍手称快的片子,这导演一生都可以“ok”了。美国人再多,也就是2亿,他说你好,你就登天了。美国人? 美国人算什么? 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从来  相似文献   

18.
邻人的花园(九) 《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是理科生,小说我看完就忘了,但开头那首诗就觉得十分别致:“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别致在哪里?不就是“长得”像几何学的证明题吗!  相似文献   

19.
个人化:新闻报道的新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婧 《青年记者》2005,(2):23-24
新闻个人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卡尔·霍夫兰的说服理论指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的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有威望吗?可爱吗?是同我一样的人吗?"霍夫兰的传播实验表明"假如传播对象喜欢传播者,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接受者认为讯息的来源是来自一个与他自己或者她自己相似的人--即具有同一性,就更是如此"。这就是"自己人"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我在公元2000提前祝愿公元3000的朋友们新年快乐!你们被克隆得怎么样了?你们千人一面了吗?你们长得像羊还是像牛?你们的寿命可以无限延长,因此你们怕活着就像我们公元2000的人们怕死一样?你们脑袋里的芯片是不是该擦油泥了?被你们关在火星上的囚犯没有越狱去木星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