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大凡能在媒体上抛头露面撰文评说者,基本可以归纳到“文化人”的行列。然而,这“文化人”的行列中不免鱼龙混杂,不会“说话”的情形便也屡见不鲜。笔者谨试举几例:一些电视电台节目中的主持人,常常追求用惊人之语来活跃节目气氛,可惜难免产生搞不清“反正语”的尴尬了。如“请观(听)众竖起耳朵来仔细听……”您说,这能竖起耳朵来的是什么动物?这要是他们主持人之间相互插科打诨如旧时相声艺人的“别挨骂了”那般也就罢了;可这话是说给受众听的,牵涉的面就大了去了。其中不乏父辈师长,让人家“竖起耳朵”来仔细听你说,这无论于情于理说得通吗?与这类似的情形还有  相似文献   

2.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某报载: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多情”少女,“大胆地”向扮演孙悟空的“大演”员“求爱”。老实话,社会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不会是绝无仅有的.纵然如此,我们的报纸有津津乐“道”的必要吗?是的,这也着实是一则社会新闻,可是“新”的意义呢?  相似文献   

4.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某市法院联合召开宣判大会,依法判处了一批严重经济犯罪分子。第二天,该市报纸发消息时,在标题中有以下字样:“两名大受贿犯、贪污犯竟是女性。”我以为:“竟是女性”云云,这种提法是不妥的。“竟是”者,意料之外也。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呢?犯罪,自古以来有男有女,莫非普天下没有女性犯罪的么? “竟是”者,也意味着前所未有。但是,这是前所未有的么?就在去年,北京判处的泄漏国家机密案,叶之枫,何尝不是女性?前几年,黑龙江省被处以极刑的大贪污犯王守信,也是女性。这些案例,编辑不会没见到吧?  相似文献   

6.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7.
每每见到报纸上署了三五个作者名字的新闻,通讯(更有甚者,一张新闻照片竟也署了几个作者,真不知他们是如何合作共同拍“摄”的),总是疑虑重重。新闻界不是每年都评选好新闻吗?倘若这样的作品被评为“上乘”,试问,哪位作者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呢?倘若这篇作品出了大差错,又试问,哪位作者应当受到谴责和负“文责”呢?倘若人事部门要物色干部,参阅这些作品会不会张冠李戴呢?这种三五成群集体署名的作法,其弊病是很多的。说它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恐怕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常听到广播里和报纸上刊载,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就是“他(她)逢人就说……”果真是“逢人就说”吗?依我看来是完全不会的。在此,我试析两倒:去年十一月份有家电台播出这样一篇通讯,说某老汉家不慎起火,烧毁全部家当,这老汉也被烧伤。在老汉伤愈出院回到家中,看到被大火焚毁的家园又在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重新建好时,写道:他“看到家里的情案,流下了热泪。他和老伴逢人就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党的恩情,一辈子忘不了人民的恩情。”’这双老夫老妻真会“逢人就说”吗?不会的。或许,在他刚出院回到家时,他激动地对老伴说;或许,当领导和群众未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激动地说;或  相似文献   

9.
“做”与“作”两个字常常在我们的书刊报章上用错。这两个字不但含义相近,而且在普通话(北方话)中读音也一样,都读zuo因此,很多人分不清,有时候就混着用。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吴语地区(上海一带),“做”读上声,“作”读入声。所以南方人一般不会用错;从意义上说,这两个字意义虽相近,都包含有下列几种意义:1.从事某种工作或  相似文献   

10.
刘立志 《青年记者》2016,(30):12-14
提起党报理论版,很多人的印象是:文章四平八稳、长篇大论;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印象不仅一般读者有,就连许多理论版编辑也有,甚至认为理论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应该说,这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理论版并没有硬性的文章模式要求,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谁也没有说过党报理论版的文体和内容必须如何如何,但是时间长了,就无形中将以往的文体和内容、形式等固化、程式化起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为一种束缚.记得十几年前我正准备入行做理论版编辑时,身边就有热心人问我;理论文章还有人看吗?委婉一点的就说:理论太“曲高和寡”了吧?老实说,当时我自己也感到含糊.  相似文献   

11.
脾在哪里?这恰如问幸福在哪里,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你可能马上就会反问:这脾脏不就在左肋下吗?客观存在,一清二楚,有什么不容易回答呢?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因为你说的是西医的“脾脏”,我问的却是中医的“脾”。按习惯,对于我们正说到的“这一个”,西医称它为“脾脏”,中医称它为“脾”。推而广之,凡五脏,不加个  相似文献   

12.
称人用“个”,也可用“位”;“位”是敬称,不能用“位”来称自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生活中偶可遇到用“位”称自己的现象。例如在饭馆里或公共电汽车上,售货员或售票员问:“几位?”顾客或乘客顺口回答:“两位!”这“两位”中包括自己,能这样说吗?总是有点儿不妥当吧。如果说这大概是由于接着  相似文献   

13.
爬格子,说“爬”、不说“走”或“跑”,可见其艰难不轻松。有位邻居见我常发表文章,不无羡慕地说:“你业余双休时间给报刊爬爬格子,既扬名又有稿酬,倒也不错。”岂知,这“格子”是那么好爬的吗?!乡间务农的母亲见我常常深夜伏案写作,桌子上堆着如山小丘的方格稿件,心疼地说:“这么多格子,哪天能爬完?你这么下去,早晚得累倒在这方框格子里……”母亲因爱而生愁。“爬格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则是辛苦用大脑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15.
贺仁平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时常听到不少报道员埋怨:“现在在军报上登一篇稿子真难啊!没有关系你就甭想,即使投的稿件再多也是白搭。”因此,不少报道员对在军报上稿信心不足。军报上稿果真这么难吗?非得有关系才成吗?我的经历对这一问题作了彻底的否定回答。今年“五一”前夕一天,我们部队政治部陈主任不经意地对我说:“小贺,今天报纸上有你一张照片。”于是,像往常一样,我立即找来当天的《人民军队》报,翻了个底朝天,竟看不到半点照片的影子。心想:难道是主任看错了?不会是《解放军报》?我随手打开《解放军报》,二版中间熟悉的训…  相似文献   

16.
十四大开幕的第二天,通讯员小马就受领导的指派,去一个基层单位采写“用十四大精神指导工作”的报道。这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说:“十四大才开两天,我们对会议精神还没有全面掌握,在指导工作上还没有什么经验,是否过一段时间,等确实有了经验时再来采写。”小马回答说:“这是领导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另外,等过一段时间再写,别人都有了经验,报纸就不会登我们的了。”于是,小马只好在那里挖空心思,硬着头皮做文章。这种生扭“瓜”的现象,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是常见的。上边一个精神下来,下边还没来得及学,或者刚刚传达,有的同志就去写“经验”;一项工作结  相似文献   

17.
十四大开幕的第二天,通讯员小马就受领导的指派,去一个基层单位采写“用十四大精神指导工作”的报道。这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说:“十四大才开两天,我们对会议精神还没有全面掌握,在指导工作上还没有什么经验,是否过一段时间,等确实有了经验时再来采写。”小马回答说:“这是领导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另外,等过一段时间再写,别人都有了经验,报纸就不会登我们的了。”于是,小马只好在那里挖空心思,硬着头皮做文章。这种生扭“瓜”的现象,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是常见的。上边一个精神下来,下边还没来得及学,或者刚刚传达,有的同志就去写“经验”;一项工作结  相似文献   

18.
三无“贼”     
贾岳 《新闻记者》2005,(4):58-58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某市法院联合召开宣判大会,依法判处了一批严重经济犯罪分子。第二天,该市报纸发消息时,在标题中有以下字样:“两名大受贿犯、贪污犯竟是女性。”我以为:“竟是女性”云云,这种提法是不妥的。“竟是”者,意料之外也。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呢?犯罪,自古以来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个朋友是厨师,每当我们一块闲唠时,他总是说一通厨师是如何巧用料、节约用料来做菜的。听了这位朋友的话,我就琢磨:我们干新闻这行的,也应该做到“料”尽其用。这几年,我做过一番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