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机通常也意味着机会,纸价催涨在某种意义上使一直在夹缝中艰难成长的民营书业又面临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冬天已经过去,春天离我们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2.
去年《读书》第一期载罗志野同志《不是拜伦的诗》一文,原文很短,照录如下: “去年一月十三日《光明日报》‘东风’上发表了杨静仁同志写的一首诗‘访罗马利亚诗二首’,其中有两句: ‘严冬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不朽的警句, 对达契亚人的子孙们……’这诗显然不是拜伦的,而是雪莱的,一翻开《西风颂》十四行组诗,最后一首的最后一行:  相似文献   

3.
上篇:“灿烂”能否依旧出口可望超过35亿美元、DVD专利纠纷不断……在忐忑不安中度过2002年的中国光盘产业,将有一个怎样的未来?冬天过去,春天会如约而来吗?记者在调研时发现,我国光盘产业正站在从大到强的十字路口,能否迈过这道“坎”,将决定这一数百亿元产业的命运。“光盘产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不挪窝,没移地?或许,当下是纸媒的冬天。毕业十年的同学会上,放眼当年满腔激情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帮同学,至今仍坚守纸媒的,已屈指可数。而90后的新闻系"小鲜肉"们,毕业后愿意去纸媒的,也已寥寥。几许落寞,几分怅惘,几番动摇,有人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可后面还有人接了一句,春天来之前,你不要先死在冬天里。  相似文献   

5.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6.
放映日本影片《望乡》,竟引起一场风波,不能不发人深思。林彪、“四人帮”垮台了,但其流毒好似冬天的烟雾,一时不易消失。进步影片《望乡》被有些人视为“黄色”,说成“反动落后”,甚至一度停映,不就是一个证明吗? 报刊上的文章颇及时,驳斥了横加给这部影片的诬陷不实之词,也触及了一些好心人少见多怪的保守思想,同时又涉及到被林彪、“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黄色和黄色文艺?他们搞文化专制主义时用以查禁文艺作品的罪名之一,便是所谓“黄色”。我过去耳闻目睹有人读《简爱》而书被没收的  相似文献   

7.
春天应感恩     
正街上的年味儿多了,卖炮的、卖灯的、卖对联的、卖窗花的,到处都张扬着春的气息。春天就要来了,多了很多期盼和憧憬,空气中仿佛飘荡着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然而,低头望去,眼前还是冬的景象,想起词典上那数不胜数的关于冬的成语:白雪茫茫、银装素裹、千里冰封、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寒冬腊月、冰清玉洁、滴水成冰、冰封雪盖、雪虐风饕、朔风凛冽……字字凄凉、句句落寞。咀嚼间,心中对冬便生出了很多的怜惜和感慨,对自己的叛冬心理也生出了些许的鄙视和责备。  相似文献   

8.
我常常想,倘若月无圆缺,那吊在天上的苍白的“圆灯”,不使人感到单调吗?假如只有春天而无冬天、只有白昼而无黑夜、只有晴空万里而无风雨交加,那生活岂不是一潭死水而毫无情趣了吗?正如狄德罗在《拉摩的侄儿》一书中说的那样:“如果世界上一切都是十全十美的,那便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了。”相反,失去了双臂的维纳斯,她的美不仅征服了西方也征服了东方,不仅征服了昨天还将征服未来。曾几何时,多少艺术家绞尽脑汁,想为她重塑双臂,然而,欲其完美,适得其反。月球的背面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古代文人固然缺乏这一知识,现代文人似乎也不曾注目。当然,…  相似文献   

9.
“扪心自问”意思是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扪:按,摸),表示自我反省.语见宋·宋祁《学合昼上》诗:“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例如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此则请公等扪心自问,上流社会人而应作此语耶?”巴金《随想录》八十四:“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二章:“难道是我的责任?于而龙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不过如此》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卖了60万册,这个数字不得了,在近两年的图书市场里少见,以致现在连国家版权局都发文件帮它打击盗版。如果没有盗版干扰,这个数字会突破100万。小崔发了。好,现在我们就从《不过如此》起,实话实说一番。谁先来? 发言者A:我认为您的的语序似乎颠倒了。应该是“实话实说”在前,《不过如此》在后。试想,没有“实话实说”的垫底,能有《不过如此》的业绩吗? 主持人:(小眼一眯,笑)可能和其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公司丑闻,使得过去10年来被国际企业界效仿的“美国模式”失去光彩。《纽约时报》撰文谴责说,那些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资本家会毁了资本主义吗?他们会毁了美国经济吗?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1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刊登《一女子被抛尸弄口》一文,十分引人注目。问赶出在该文行文中,有些语言表达不清,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据分析,案发地为抛尸现场”,这句话作何解?难道歹徒就在抛尸现场作的案吗?不可能吧,如是这样,此案留下的蛛丝马迹肯定很多,而且歹徒也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弄堂口就作此案的。我想作者想表述的是否指“案发地离抛尸现场估计不会太远”之意,如是这样,加一个“估计”、“不远”之类的词语,不就可以了吗?如此精确的分析,对于启发过往行人提供破案线索,并对犯罪者形成威慑力都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13.
说长道短     
去年,省内B市发生了一起车毁人亡的突发事件。笔者想从当地报纸上查找一些有关此事的资料,翻遍了这一时期的B市日报,竟没有找到一篇有关该事件的报道。后来,直到几家中央大报刊载了这一新闻后,B市日报才刊出了一个小“豆腐块”。 按说当地报纸就在事发现场不远,理应比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的中央报纸报道得快些,然而实际上却出现了“近慢远快”的反常现象。人们不禁会问:是因为当地记者的素质偏低、新闻敏感性不强吗?当然不是,因为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平  相似文献   

14.
春之别称     
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孟郊《游子吟》中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九春:春季3个月共90天,10天为“一春”,故又称春天为“九春”。阮籍《咏怀》中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青春:春天,草木青翠,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因此称为“青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阳:春天空气清爽新鲜,阳光温和明媚,所以春天又有“青阳”之美称。陈子昂  相似文献   

15.
南宫,真的难攻吗? 时间的日历翻到1997年春。3月11日,河北省南宫市国税局税检室“迎”来了山东聊城的同行。已经是三进南宫的山东税检干部发现,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刚刚表明来意,南宫人的脸上就显露出十二分的不耐烦:“刚把青岛的打发走,还没顾上休息你们就来了。”  相似文献   

16.
标题莫效颦     
贾岳 《军事记者》2001,(8):13-13
读(XX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实在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也这么小题大做吗?报纸还会不会好好说话?  相似文献   

17.
暖冬让人隐隐感到不安:从小那种冷的冬天怎么没有了?为什么冬天不下雪了?以后会如何?《聚焦:来自一个正在变暖的世界的讯息》借助作者马克·利纳斯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和认识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一个真实和严重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8.
5月22日,四川地震灾区。在去绵阳的路上,央视记者李小萌遇上了一位挑着担子进山回村的农民,于是有了这样一段“采访“:李:老乡,您这是去哪儿啊?老汉:回家。李:您家在哪儿啊?老汉沙坝子。李:远吗?老汉不远。  相似文献   

19.
《长江日报》三月二十日《忘本贪官的隐秘过去》一文中似有宣扬迷信之嫌。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胡长清老家的孙支书也曾是他的同学,说起胡,他感慨万分:“去年春天,我到村里的坟山去,看到胡家祖坟上的松树全被虫吃成了火红色,别人家的却青枝绿叶,我当时就冒出了这个想法,胡家会不会出事?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九十多岁的老太太要去了,没料到却应在了胡长清身上。”一个大贪官的必然毁灭,与其祖坟上的树被虫吃有必然联系吗?这段话竟还出自一个 支部书记之口。读罢这篇文章 让人有种胡家祖坟出现征兆表明胡长清气数已尽,胡长清才 被…  相似文献   

20.
“你现在还看《读书》吗?”当这样的话成了老读者间的寒暄,对“那时《读书》”的怀念就漫卷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