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玉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刊发了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一文。文章指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语文学科范围的意义有两个:其一,“教教材”就是教教材所指引的生活实践,理论命题是“教学生活化”,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然后向生活实践拓展;其二,“教什么”及“教什么”如何产生,  相似文献   

2.
袁雄敏 《科学课》2009,(4):10-11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本质上是对待教材的两个过程。首先是“教教材”,“教教材”是基础,然后是在“教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3.
传统课程观念下的教材是课程的代名词,是具有法规性的知识权威,因此,教学的任务在于“教”教材。新课程下,教材不再是“法典”,只是具有课程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不再满足于“教”教材,而在于“用”教材教,“用”教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呈现课程价值,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4.
传统课程观念下的教材是课程的代名词,是具有法规性的知识权威,因此,教学的任务在于“教”教材。新课程下,教材不再是“法典”,只是具有课程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不再满足于“教”教材,而在于“用”教材教,“用”教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呈现课程价值,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初听起来好像是绕口令,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渐渐发现,这文字的排列顺序一变,其中蕴含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而且就在这种“变阵”中展开了一个令人遐想的教育世界。“教”教材,看起来也是天经地义。教书匠,以教材作为站讲台的天然资本,课堂上哪离得开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纽带”,双方的共振也许最初是在这“三角”中萌生的。凡正规的课堂,正规的学习,教材是必需的。因此,“教”教材,从一般意义上说,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许多执教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学行…  相似文献   

6.
科学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需要指出的是,“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施教,而是为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活教材之效果。因此,科学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7.
“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语文教师在失去“教教材”这根传统意义上的拐杖后,陷入了教学内容虚无的困境,想要“用教材教”,却不知道该用教材“教些什么”。面对这个困难,不少专家指出只有对教材二度开发,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2013,(6):87-88
也谈“用教材教” 批判“教教材”,提倡“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种时尚,曾被老师们捧为信条,一度“疯狂”,甚至出现了藐视教材的倾向,大张旗鼓地“用教材教”着!最近一直在琢磨着新课标要不要强调“用教材教”?如何体现其本意?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材的使用呈现出与旧课程不同的理念,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倡,意在提醒教师,教材不是“圣经”“法典”,而是教学所凭借的资源,因此理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立足“一切为了学生”的出发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和“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当然,“用教材教”关键是“用”,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思路中的“教教材”,到课程改革以来的“用教材教”,体现了尊重学生数学知识构建的实质。研究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坚实基础,“走入”教材之后再“走出”教材,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用教材教”的基础是研究学情。  相似文献   

11.
《教学月刊》2003,(7):42-42
如果说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 ,那么 ,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因此 ,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的意义 ,在于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 ,反对“教总比不教好 ,教多总比教少好 ,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第167页《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这里面的种种内容在以前的语文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 ,但不能都归在“语文能力”的范围之内 ,语文课程需要有一个名称能够涵盖这样一些教育教…  相似文献   

12.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法上看,“教教材”是动宾关系,“教”是动作,“教材”是对象;“用教材教”足偏正关系,“用教材”是手段方式,“教”是核心动作。不同的语法关系标志着不同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江美华 《福建教育》2010,(1):58-58,64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说明的是,“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施教,目的是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活教材的效果。这就需要科学教师把握好“用教材教”的“三字诀”——读、用、改。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存在两种教学: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老师十分关注教材内容,教材以外不敢逾越半步,把教材用死了,教死了。“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教材。但要注意,活用教材并不是一定要改变课本上的内容,更不是完全抛弃课本而自作聪明地另搞一套。  相似文献   

15.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重要理念。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先解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另一是要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的灵魂。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谈点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提倡从“圣经式”的教材观转向“材料式”的教材观,怎样使用教科书——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进行深入研究、解读和使用,更要在教材的使用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合理的重组、优化教材,使之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而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经常研究教材.  相似文献   

18.
一、把教材变活教材和教学内容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正如教师们平常所说的: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教教材”。这决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目前政治课教材非常简单的情况下,单纯地教教材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超出教材,离开教材,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9.
编辑部报告     
《科学课》2003,(10)
本期的评论员文章讲的是《“好教”与否的选择》,这是当前常可从试教老师那里听到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有多种教材可以选择,“好教”与“不好教”便成为一种不成文的选择标准。话题很简单,意义不寻常。既有教材编写方面的事,又有教师教育理念方面的事,  相似文献   

20.
“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理念之一。但语文教师在失去“教教材”这根传统意义上的拐杖后,陷入了教学内容虚无的困境,想要“用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