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一、挖掘课文中的习作题目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而实际上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我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向课文寻"生花妙笔",向课文寻"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如写人记事时,我会引导学生想想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以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既借鉴了如何命题,又学会了如何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品质;写叙事的文章,我会重点引导学生读《窃读记》《慈母情深》;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会引导学生借鉴《桂林山水》《蟋蟀的住宅》。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小书虫XX》《冬阳下的温情》《迷人的秋》等作文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关于母爱的课文大概是语文教材中比较多的一类,要么是写人类的母爱,要么是写动物的母爱,要么是单纯写母爱的,要么是掺杂着写的,这样的课文几乎每一册里都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则是较为突出的一篇新选课文。这是一篇浓带有烈自传色彩的文章,是从散文《慈母和我的书》节选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谭珍英 《新课程研究》2009,(11):53-54,61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亲情小说《母亲》。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表现出了最深沉的母爱。笔者在备课时反复阅读,不时涌出泪花。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平凡和伟大,笔者根据文本特点,结合引悟教育法,教学设计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读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这些课文篇篇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多彩。或表现伟大人物的高尚品质,或写普通百姓的平凡小事,或写历史的著名人物,或写现实中的英雄模范……其共同特点都是一件或几件具体的事例,以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为重点,以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为目的。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此类课文的特点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四方面加以考虑: 一、从读入手,因人循线  相似文献   

5.
《慈母情深》的教学应本着"立足整体知全篇,着眼局部读文本"的原则展开。教师可紧扣"只为情深"这条主线,抓住关键词,找准立足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执教《半截蜡烛》时,课前,我作了以下准备:第一步:研读教材,找出重难点(读懂人物外显,感知人物内心,体悟人物精神),寻求突破口(以写促读,以写代读、写读互动)。第二步:布置学生习作,主题为"一件惊险的事",内容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自主命题。  相似文献   

7.
正《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中的一个片段。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本篇课文写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亲情,体会人间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次写人的习作,从单元内容看,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由写老师的两篇课文组成。从习作内容看,导写部分首先带着我们回顾《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写得感人的主要原因;接着以表现师生情谊的情境试图唤起学生对老师的回忆;然后又以《我的班主任》片断为例指出本次习作的要点;最后对本次习作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9.
话题·交流     
余映潮老师运用“阅读交流”的教学方式教学《鹤群翔空》,充分展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全课的教学,表现出了“话题·交流”这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了“阅读交流”的话题。一堂课的交流一定要有话题,有了话题就有了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抓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余老师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视点艺术地浓缩在“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  相似文献   

10.
吴燕 《江西教育》2022,(35):50-53
<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一单元课文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交流平台”对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本组教材包括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一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篇“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教材的两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浅近平白,流畅明白;三篇课文《爬天都峰》、《动手做做看》、《一次成功的实验》都是写小朋友生活的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应重点指导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多读读,多想想,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养成边读…  相似文献   

12.
《少年闰土》一文,通过闰土对四件稀奇事的娓娓讲述和“我”的感想,表现了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敏的特点。文中“我”和闰土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体现课改理念,突出自主探究。一、揭示课题,引导自学课文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后,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明确三项任务:(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提出疑难问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朗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特色、魅力与张力,从而使学生对文本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从语言文字以及朗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心灵受到震撼.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为“风景优美的地方”。第六单元中的课文都是写祖国美丽景色的,包括《古诗两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交流“风景优美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后面的习作,也需要在这个口语交际基础上进行,因此要引导学生把“风景如何优美”说清楚。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 ,开展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训练阅读速度 ,丰富语言积累 ,提升情感的价值。教学流程设计一一、情境导入 ,初读课文。1.创设情境。2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3.交流感受。4 .快速寻读。自由选择课文中最感人的语段。5 .检测初读效果。6 .小结过渡。二、研读交流 ,探究语言。1.自主选择研读。A.研读描写沃克医生神情变化的语句。(1)找 :文中表现神…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呢?我在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读中探究 ,读中感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 ,把握探究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读通、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或文章最后一句中的关键词“全神贯注”作为研究主题。二、精读课文 ,领悟研究策略。1 教师引入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动作的句子画出来 ,再用心体会。”(学生读、画、想。)…  相似文献   

17.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一般阅读单元的精读课文的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盼》作为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其教学目标直指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并掌握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的方法。课堂上,教师通过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走进事例、揣摩表达和迁移运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表达策略,获得习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任莉 《师道》2012,(12)
一、"目标性"与唤醒言语表现动机 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这是在学习了三篇写人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习作训练,此时学生已从课文中学习了写人的基本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但理论还不能联系实际,他们不能灵活地学以致用,需要教师引导如何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上课伊始,在引导学生确定好人物特点,选好事例后,为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通过亲自置换角色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  相似文献   

19.
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广西南宁2007“绿城之春”全国小语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上课伊始,在析解课题《慈母情深》时,王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深”的含义,读出“深”的情感;初读课文时,注意让学生对“龟裂”中“龟”字的读音和词义进行正音和辨义;学习“攥”字时,除了注意引导学生辨析其繁难的字形外。还让学生在手心以指书写,而后将手“攥”紧,以悟其义。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部编版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时,既要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又要体现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自读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细品关键处,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痕导读,就是隐藏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阅读、思考,从而自然而然地领悟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论述了如何运用无痕导读法,教学《梦回繁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