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言意和美"是语文课终极的价值追求,既要由言导意,洞晓文之本意,又要据意品言,悟解言意和美之道,同时还要适时摹写,将言意和美牢记于心,这样方能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言意和美"是文论范畴,是教学范畴,也是人生范畴,只有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才可以建立与世界真正的融合,才能用"言意"的"和美"来开启教学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耍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耍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Ⅲ各。  相似文献   

4.
精致语文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换,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过程,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可以这样说,“言意互转”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地实现言意互转,使文本的“言”与“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才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就是言意转换,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以言表意。表意的过程正是教师引领学生穿过思想的美妙境界,盘点内心已经贮存的言语经验,破解情感意蕴的密码,向世界敞开心中之“意”。具体的写作过程就是将“言”的方法技巧与“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思想意蕴和言语表达在写作中无缝对接,从而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6.
言与意具有非一一对应性,它为古典诗词“味”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典诗词在言意关系的张力系统中,具体呈现出素美之味、比喻象征美之味、含蓄之味和醇美之味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含蓄”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是“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不言之美”。含蓄不等同晦涩,也非美的极至,具有情思深长、委婉、曲折、余味悠远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说明文教学中的“言”、“意”现状颇为尴尬,“言”被放逐,“意”被消解。殊不知,说明文的“言”、“意”气质与生俱来,“言”有品格,“意”有韵味。“言意共生”让说明文教学更有文体气质。教学中,应在阅读策略的学习中、在表达方式的揣摩中、在说明方法的迁移中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9.
言意关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解读《庄子》之《齐物论》《知北游》《寓言》《秋水》这几篇集中论述言意关系的文本,可以解析出庄子哲学言意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不尽意”,意在申明有限的语言不能把握具有无限意义的道;第二层是“言以表意”,是庄子独特的言道方式;最后一层则是“忘言得意”,表明在终极意境上,真正的得道体现于忘言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伦理学和人生学的角度探讨人生美的问题.人生美是美的世界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它是真和善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美好境界.本文依次探究人生美在真善美中的地位,人生美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并认为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新兴的人生学的建设,对于现实中人们对人生美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创造美的人生和美的世界,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言”和“意”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一对比较重要的范畴,《吕氏春秋》在阐述言意关系问题时,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情感的摇篮,音乐课更是一门传递美的课程。为充分体现音乐课特点,挖掘音乐课的内涵,本文从美的环境,让孩子向往音乐;美的教师,让孩子亲近音乐;美的教学,让学生体验音乐和美的欣赏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真正把音乐之美带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美”是世界各民族美学思想中共有的重要范畴。但在对“美”范畴本身的把握上,中西方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在“美”范畴起源上的凸现“滋味”之美与强调“视听”之美的区别,二是美的具体所指上的“关系—功能”之美和“实体—形式”之美的不同,三是表现在理论思维上则有倾向于“理性思辨”或“悟性直觉”的差异。对中西“美”范畴本身的梳理及其异同的探究,有利于中西对话、交流的展开,也有利于美学学科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的语言最精练、最短小、最具有表现力,常常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它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意境之美、色彩之美等等,是其它文学体裁无法比美的.  相似文献   

15.
“和美语文”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通过构建“亦雅亦俗”“稚而俗”两种和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雅之美和通俗、实用之美,努力创造两极融通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相似文献   

16.
《江苏教育研究》2013,(10):F0003-F0003
淮安市淮海路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桃李满园、享有盛誉的省级实验小学。近年来。学校在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的进程中,提出“激发无限潜能,助力和美人生”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基础扎实,让每一个学生习惯良好,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的目标。追求“和谐、尚美”的教学风格,努力构建“和美”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和美语文”是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通过构建“亦雅亦俗”“雅而俗”两种和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雅之美和通俗、实用之美,努力创造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正>一、共生及言意共生的内涵"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言"是形式,即文本本身的魅力;"意"是内容,即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方面,它是情感、思想的合称。情感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言意共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它是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教学同样如此,物理学中并不缺少美的例证,而是缺少美的揭示,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去发掘物理的科学美,并通过美的设计,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学科的美学特征和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严羽的“言意关系”观不仅体现了严羽本人自觉的诗歌文体意识,更体现了其诗话理论系统的整体性。诗歌创作的本色当行,别材别趣.落实到语言上,就是要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一唱三叹之音”。而也只有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诗歌语言,才是真正的本色当行,才是符合论者审美理想的含蓄蕴藉之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