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6.
《古都名城研究》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开设的以中国古都名城为研究对象的特色栏目。栏目坚持"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的宗旨,自2006年栏目创设以来,在中国古都学会等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已连续出刊45期,并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和"河南省高校学报特色期刊"。本刊继续努力将该栏目打造成国内古都名城研究精品平台,展示古都名城研究的新探索、新成果,为繁荣和发  相似文献   

7.
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郑州市,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城市,尤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早期居于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来论述古都郑州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大郑州”建设的文化战略,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为探究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文化演变提供线索支撑。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视角出发,参阅由李路珂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都开封与杭州》一书,围绕古代都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把握地理环境对古代都城发展演变的影响,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古都名城研究”是全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开设的以中国古都名城为研究对象的特色栏目。栏目坚持“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古都名城研究》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开设的以中国古都名城为研究对象的特色栏目。栏目坚持"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客观真实性是历史的根本属性,也是历史解释的根本纪律性。历史研究者身处一定社会意识及政治因素中,使得历史解释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印记,从而在历史结论与历史真实之间,构建起一个适应时代的解释体系。历史解释随时代主题转换作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却给了一些不求甚解者篡改历史结论的机会。他们在割裂史料和缺乏严密论证的情况下,依据假设,甚至猜想,强行推导出某种选择性结论,进而实现其特定价值观念的传递。但不顾历史真实的任何妄断和猜想,因缺少了材料和学理的支撑,便难免滑向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知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的"知识论"对史学和理学理论有着持久的影响,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理本"传统,近代欧洲的"人本"趋向.科学实证主义和专业历史学的产生,反理性思潮对史学的冲击,以及近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的批评,无不与"知识论"有关.以"知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史学理论总的倾向是否定历史理性,其所论不无道理,但总的说来不失偏颇.  相似文献   

14.
本刊特约周先生撰文谈谈治学经验,现将其《我的史学研究与史学观》一文刊载。我们深信,周伟洲教授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和道德风范会使每位读者受到启发和鼓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还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但是,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方便地将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与历史著作中的“历史”概念进行区分,可用“历史形象”一词来概括文学中表现出来的与历史相关的因素。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历史题材热”与我国当代消费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息息相关。在这里,历史是被作为“形象”来消费的,它不是“资治通鉴”的对象,而是作为一种虚幻的“形象”变成了供大众进行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与历史的最大区别在于,新闻讲求时效,失去了时效性的新闻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失去了新闻价值的新闻似乎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从新闻历史观的眼光看,优秀的新闻虽然失去了新闻价值,但却有可能沉淀为“历史的初稿”,从而具有历史的价值。新闻历史观就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观照新闻,从新的角度挖掘新闻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历史图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和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图表,挖掘其历史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例,论述如何利用历史图表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The form,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history has shifted including changes in conceptualization and practice that came in viewing history as social science, critiques and reconstructions of historical forms of knowledge, and debates about form, format, genre, and discourse.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essay begins with the claim that history is a distinctive discipline. It's distinction lies not only, or even primarily, in its subject matter or materials. Rather, history is distinct as a form of inquiry and mode of understanding, with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llow.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