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文学翻译是"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新文学创作的模范。他采用直译手法用白话或白话式文言进行翻译,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通过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早期的文学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当时中国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主张以接近口语的白话文替代僵化的文言文,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平易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学。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从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了一  相似文献   

3.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小说世界》是20年代商务印书馆旗下发行量最大的小说专刊,该刊物的显著特征在于长期大量刊发国外翻译小说。从它创刊的1923年到停刊的1929年,7年间发行264期杂志中共刊发了503篇翻译小说,呈现出一派丰富多彩的翻译景观。本文认为,这些译作为今天考察20世纪20年代域外小说中文翻译状况留下重要的史料;同时,通过刊发翻译小说,《小说世界》参与、改变、重塑了20年代本土白话文都市小说的新想象,它既有别于新文学运动的严肃姿态,又有别于旧文人小说的陈腐窠臼。通过对这些译作的梳理与辨析可发现,20年代的翻译小说不仅为当时的本土白话文小说创作提供新范式,而且翻译本身也极大地丰富了都市小说的新想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解析了徐志摩为福凯著名童话所作的中译本《涡堤孩》.分析了这个“五四”译本在白话文运用、感情描写、中式笔调,以及诗歌翻译意境等方面的特色.通过对上述特色的分析,认识到此本译作堪称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翻译家杨宪益的译作《老残游记》入手,主要介绍了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家奈达及其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杨宪益的翻译风格及其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相通之处;最后一部分主要通过各种翻译技巧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老残游记》译作中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清政府推出“新政”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现代意义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外国语文进入中学课程,而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最早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则是在1920年洪北平、何仲英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苑》(四册)中,共有四篇:胡适译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由于查找资料的需要,译者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翻阅《字林西报》,无意中在1924年7月14日《字林西报》60周年增刊上发现了胡适的这篇文章。这份增刊可以说是一份当时中国各界名人的文章荟萃集,除了胡适,还有诸如唐绍仪、宋美龄等人的文章,每位都在其擅长的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适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便是提倡和推广白话文,鼓吹新文学。此篇文章的主旨便是推广白话文运动。全文大致介绍了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并得出文言文已死,而白话文则适用于从文学创作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结论。这也是胡适的一贯观点,在他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等文中,以及《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中,他一再强调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乃历史之大势。胡适认为,过去的文学已经僵化,并且有三大毛病,即无病呻吟、摹仿古人和言之无物,而新文学正是要改变这些毛病。新文学的本质是"活的文学",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参见刘波.胡适论"活的文学"--民间文学之文学性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这次发现的这篇文章除了概括了上述观点外,还由于是刊登在英文报刊,是供在沪外侨及海外人士阅读的,胡适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白话文运动的全景,从文言文兴盛的原因到需要改革的理由、改革的先驱以及改革的困难和成效等等。可以说,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在原来基础上深入,却完整地体现了胡适关于白话文运动的思想。译者查阅了1994年12月由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1998年11月由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同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以及2003年9月由季羡林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全集》,均未收录这篇文章,希望此文的发现可以为研究胡适及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语言的繁与简,必先想到文言文和白话文。想到一段轶事。民国“文化疯子”黄侃先生反对白话文,有一次拿“新文学先锋”胡适开玩笑。说假如胡适的老婆死了,写一封电报,白话文必是“你的太太病死了,快回来呀!”11个字,浪费邮资。文言文只要四个字“妻亡速归”,言简意赅,省钱。后来,胡适讲白话文,提到自己拒绝政府邀请出任官员,请学生帮忙拟文拒绝。学生说:“才疏学浅,恐难胜任,另请高明。”胡适直接一句“干不了!”。  相似文献   

10.
张景华 《文教资料》2006,(27):161-162
梁启超和胡适都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翻译思想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希望通过翻译推动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在翻译的主题上,他们都注意翻译与改写的结合运用;在文体上都提倡通过翻译推动白话文的滥觞;在佛经翻译的研究上都强调翻译对中国文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胡适曾赞助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献的翻译,遗憾的是,相关研究却为数寥寥。黄兴涛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刊文论述胡适与《资本论》翻译之关系,将胡适不支持李季翻译《资本论》的原因归结为两人立场的对立,并给出了三点证据,这其中确实存在不少误解。笔者借助胡适日记、书信等一手材料勾勒胡适与社会主义关系之变化,梳理胡适对社会主义文献翻译的赞助,并对黄兴涛的观点做出回应,从而揭示胡适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传布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转型期,胡适先生无疑是这场运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积极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用白话进行文学翻译和创造的第一人。本文将从胡适先生对中文古典诗歌的英文翻译,及胡适先生在美留学时的英文写作入手,深入探讨胡适先生的英文翻译及英文写作对其白话文语言观及白话诗学形成的影响,从而揭示深受中国古典诗学规范影响的胡适先生形成白话诗学规范的原因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用语体白话翻译剧本,始于薛琪瑛女士翻译的王尔德的《意中人》。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其剧作在“五四”前后被陆续介绍到我国。薛女士译作的主要功绩在于她使用语体翻译剧本。而且,在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之前,薛女士已经发表了用白话的语体文翻译的剧作,其开启之功,亦应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报刊为开启民智的工具,采用白话文办报,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前奏。“五四”前后,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为阵地推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白话文运动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在白话文运动的“三部曲”中,报刊始终充当着语言变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5.
利用翻译美学理论,将朱纯深译《荷塘月色》中的第四段作为研究对象,从形式系统层面进行美学赏析,突出朱纯深译文在形式系统层面即语音层面及词汇层面的翻译美感。通过赏析片段,见微知著,指出优秀的散文译作离不开译者对散文的语音及词汇层面的仔细斟酌,从而再现散文英译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黄侃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弟子,深得其师学术三昧,禀性也如其师,时人曰之为疯师疯徒。“五·四”前后,胡适积极提倡白话文,章、黄二人竭力反对。黄、胡同在北大任教,每遇则舌战一番。一次相遇,黄侃笑道:“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我看你未必出于真心。喏,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叫‘胡适’了,应该改作‘往哪里去’才对呀。”胡适一时语塞。有一次,黄侃在教室讲课,一时兴起,谈起白话文问题,又把靶子移到胡适身上。他说:“其实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用不着费力大打笔墨官司,只随便举一例足可说明问题。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里要发电…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出现了几十种《圣经》译本,其中马丁·路德的译作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影响最大.通过探讨这部译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译者的宗教改革家身份、特殊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可以发现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方法,而其翻译方法和译作又会促进翻译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近现代著名文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路先锋,他在翻译领域亦是成就卓著。他主张用白话文翻译西方作品,致力于以翻译促进思想解放,引导了众多译者在译坛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曾一再出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这些斗争,实质上是围绕着“四项基本原则”问题的进行的。 1919年,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胡适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斗争。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在提倡白话文方面曾起过作用。但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达到高潮时,胡适就忍不住了,于1919年7月,他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胡适说,“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界定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引用美学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张培基教授的译作《巷》为个案,从选词与美、音韵与美、意境与美以及补译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采用变通和补偿传达美学意境,达到文学翻译的真正对等,对于与美学有关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