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桥词典》自出版发行起就受到国内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主题、内容、文化等方面展开,文本所承载的形式——词典体却很少被人关注。文章主要借助词典体这一外壳,注重探讨《马桥词典》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空间。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显然具有汉语“地方性知识”价值和文化研究的意义。该书在对马桥社会生活的参与观察的基础之上,以语词的形式为一个村寨建构历史,并对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马桥词典》以文学人类学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来诠释,其中所描述的社会事实和文化现象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具有明显的民族志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桥词典》是作家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采用了特殊的词典式形式,共115个词条,展现了生动野性的马桥传奇和各具特色的马桥人,思考了悠久深刻的马桥历史和丰富曲折的文化心理.本文力图从文化与人的角度探讨《马桥词典》中作家、叙述者、人物、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文化与人这一命题看马桥文化与马桥人、马桥文化与叙述者“我”之间的关系,并追问这一命题在文本主题方面的展现,即回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本中的语言探索,则是连通回忆与现实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解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从语言与存在的角度看,《马桥词典》透过独特的马桥语言破译了马桥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并展示了独特的马桥文化。从语言与权力的角度看,《马桥词典》表现了语言对人的强大制约力。从语言与历史的角度看,《马桥词典》揭示了历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马桥词典》用词语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是一部充满语言文化学色彩的小说.本文借鉴罗常培先生《语言与文化》的写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解读《马桥词典》,归结出韩少功的语言宿命、语言伦理、语言辩证法以及韩少功对词义的诗意散发、韩少功对马桥的文化重构、韩少功将语言(词语)引入意义阐释的无尽之途等六点结论。  相似文献   

6.
隋倩 《海外英语》2014,(19):252-253,261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借用"词典"的形式,把马桥的人事物理、轶闻趣事、风俗民情做了新的安排、装配,称为词典体小说的代表。词典体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整一性的故事结构和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编纂方式即敞开的、不被"主导性"独霸的多重因果线索交叉的,读者能够参与的方式。该文试从文学形式、编纂者、读者角度来阐述文学作品运用词典形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马桥词典》是"词典体小说"的典范之作,但小说的重点不在于"写语言"而仍在于叙事。文章参照托多罗夫对《十日谈》故事的叙事分析,归类分析出《马桥词典》的叙事"句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格雷马斯矩阵探究小说的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汉语史、汉语方言的,既重视我们悠久文明所留传下来的浩瀚文献,也重视我们现在日常所用的方言俗语;既需要研究古人著作中的语言,也需要研究个人作品中的用语,特别是那些少见于甚至不见于典籍、词书的方俗口语。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就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马桥方言以及整个湘语极为宝贵的丰富资料。笔者以为,作个《马桥词典》的词典,其功当不在《水许词典》。《金瓶梅词典》、《儿女英雄传词典》之下。限于篇幅,只能拾掇其中一些,以为《<马桥词典>方俗口语词例释人参考用书是鲍厚星等《长沙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相似文献   

9.
<马桥词典)自出版发行起就受到国内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然而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主题、内容、文化等方面展开,文本所承载的形式--词典体却很少被人关注.文章主要借助词典体这一外壳,注重探讨<马桥词典>所蕴舍的丰富信息空间.  相似文献   

10.
《马桥词典》自发表以来因其特殊的文体形式和作者对"语言与存在"的哲学思考而成为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对象。文章试图从当代文学1990年代后的文学大背景出发,运用"再解读"的方法论,探讨了《马桥词典》特别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模式以及作者的叙事视角、姿态,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现实存在及其导致悲剧命运的诸类因素并指出了本义、盐午、马鸣等三个重要人物的隐喻深义,追寻了韩少功精神寻根的内在理想:关注现实,关注下层民众。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马桥词典》的问世,无疑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这部作品在艺术探索方面,明显带有前卫性和先锋性。它以无数民间词汇所衍生出来的故事情节的自然联结,且贯穿着作家本人那充满文化反思性质的哲学思考,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追求情节的完整性、故事的复杂性、人物的鲜明性和完善统一的叙事模式,成为现代探索小说的楷模。《马桥词典》虽然揭示的是特定语境中的“言语”文化现象,却丝毫不会令人感到陌生与隔膜。走进马桥“言语”文化,仿佛走进了我们生存的真实状态。尽管琐碎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很快便会随着阅读…  相似文献   

12.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借用“词典”的形式,把马桥的人事物理、轶闻趣事、风俗民情做了新的安排、装配,称为词典体小说的代表。词典体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整一性的故事结构和主线因果导控的模式。寻找到了一种新的编纂方式即敞开的、不被“主导性”独霸的多重因果线索交叉的,读者能够参与的方式。该文试从文学形式、编纂者、读者角度来阐述文学作品运用词典形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我读韩少功的小说,深以为有一种意蕴和气韵弥漫其间,这便是他小说的精神性存在,触及人类生命的问题,命运的问题。这在他的小说中皆一以贯之。早期的成名之作《月兰》、《西望茅草地》已露端倪,至《爸爸爸》、《女女女》渐入佳境,《马桥词典》是更上层楼了。在《马桥词典》中,少功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深途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将小说当作词典来写,即以词条及其解释的结构,讲述了在马桥这块土地上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美好传奇的故事,读来兴味盎然,发人深思。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所写的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是一部人心史…  相似文献   

14.
《马桥词典》的争论是由小说艺术形式引发的,以词典形式写小说,是小说的外在形式的问题,这不是小说艺术价值的最高的乃至唯一的标准,而只是一种解构故事的现代小说技巧而已。  相似文献   

15.
一奇峰突起的“文化寻根小说”似乎早已沉寂平落,偃旗息鼓了。没想到时隔十年之后,其首倡者韩少功又抛出了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马桥词典内》(以下简称《词典》)。其文本体式之新,思想内涵之深刻丰富,令人咂舌。《词典》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文本“格式的特别”,脱弃陈骸,自标异采,不但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的外壳,而且大胆地把辞书体例引进了小说领域,捕捉了楚文化样光普照之地罗江的一些地方语汇来写马桥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从语言人手来研究民族文化,可谓深中肯綮。然而,在感受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的文化内涵时,把对它们…  相似文献   

16.
韩少功对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从《马桥词典》到《暗示》,韩少功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次转向,《马桥词典》顺应了西方的“语言学转向”,而《暗示》则是这种转向的反动,走向了“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桥词典》是不是《哈扎尔辞典》的模仿,近期已有不少持论公正的文章,我不再赘述。1997年1月13日《羊城晚报》发表的张颐武的文章《我为什么批评〈马桥词典〉?》当中对《马桥词典》和《哈扎尔辞典》做了对比,这让我很惊讶。有这种荒唐的对比法吗?张先生支持“模仿说”的全部论据除了两者都是词(辞)典体之外(体裁趋同是不是一定就是模仿?这似乎是不用争论的常识问题),就是认为既然(哈扎尔辞典)写了“哈扎尔人”的历史,(马桥词典)也有一个词条写了“罗人”的历史,那还不是模仿?张先生先从“(哈扎尔辞典)的编纂始末…  相似文献   

18.
"寻根热"之后,寻根文学继续发展,从批判传统到认可传统,再将视线转移至边缘视角审视传统文化。本文将以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为例,从对文化的边缘文化描写中看"后寻根文学"作者对于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社会的反思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文化批判与建构努力的中国乡土小说在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面临着日益式微、迷失的困境,穿行在茫茫乡野大地上的乡土作家们以自己的雄厚实力推动新乡土小说这支劲旅以“本土化”的独特性奋起抗击全球化(即西方化)的文化冲击,这不仅在文化哲学方面表现出富有个性化、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艰辛探索而且在文学形式方面表现出创造新颖独特的文本样式的不懈尝试。本文试图以《马桥词典》、《上塘书》和《水乳大地》三部长篇小说的叙事形式探索为依据,力图寻求近年来新乡土小说的外在形式方面的个性化趋势,即在打破传统叙事所进行的“词典”、“地方志”、“时间空间化”的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20.
人们习惯把韩少功视为具有前卫精神和先锋意识的作家,其实,韩少功作品的脉流里流贯着极其浓稠的传统情结和本土意识,他对母语的持守和对民族文化的关切,更有一贯始终的表现。这种缘自母体的表现,活跃在其现代的、开放的文本中,使之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呈现一种独特、清新的返照。《马桥词典》正是一部探究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生态的文本。当我撩开各式各样的烟雾,再一次走近《马桥词典》时,还是被韩少功设置的诸多“关系”给网住,这些“关系”的互相交织,使人受“困”其中,又能游思其外,在韩少功所编织的相互对应、网路清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