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关于故乡的美好回忆。思乡是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母题。思乡是离乡背井的人痛苦而又美丽的感情表现。我们发现,思乡主题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始终。我们将编入中学课本的“思乡”诗词作一粗浅比较,试图去探寻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体验那份痛苦而美丽的感情。 综观这些“思乡”诗词,其主色调是一个“愁”字,即“念旧感”。宗白华先生说:“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愁得以深沉”(《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离乡背井的人,漂泊江湖之后,很自然地产生“哀乐之愁”。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便抒发  相似文献   

2.
“第二极幻象”的提法,出自于美国著名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她说:“某种艺术的基本幻象,可能象回声一样,作为另一种艺术的第二极幻象出现。这一事实,给了我们某种关于所有艺术基本共同性的启迪。就象空间可以在音乐中忽然出现一样,时间也可以在视觉艺术品之中。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4.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故乡”及其书写——“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立足现代性的危机视野,“故乡书写”就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性问题情境的另一路径及现代中国主体最重要的建构渠道之一,并与启蒙和革命构成张力性的对话.经由回忆与想象、叙事与抒情、认同与归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书写已经形成一套丰富和复杂的美学机制和传统.它将成为一直置身于现代性难题中的汉语写作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5.
“幻象”和“直觉”在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朗格认为,幻象就是艺术中的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幻象是生命情感的艺术载体,它具有直观性和“他性”的特征;朗格的直觉观与传统的直觉理论不同,她认为“直觉”是一种最基本的理性活动、一种特殊的表现,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颇具特色的修辞幻象,其逐步生成的轨迹表现为:文本系列化的修辞选择——推动“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生成;“少年人”——赋予“香椿树街”修辞幻象以生命;词语制造悬念——渲染“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的神秘氛围;叙述形式独特——产生“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真实感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幻象观是闻一多新诗诗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一直以来人们对此不够重视或误解颇多。故本文对闻一多的“幻象”进行了阐释并对其幻象观作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石生人”母题的起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先民对石的想象,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的祖先来源神话传说,这一母题正式发生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中都有对“石生人”母题的运用,分别为“石生人”母题的“妖化”、“魔化”、“仙化”及“人化”演变。探究文学作品中有关“石生人”母题的运用,不光揭示着这一母题强大的生命力,更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0.
刘勰、苏珊·朗格分别在中西方文论史上首次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象"和"幻象"的概念,其概念交汇之处在于以具象可感性与理性抽象性的统一为根本特性;"意象"和"幻象"都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幻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其生成必须借助于"神思"和"想象力"。不同点在于刘勰重意轻象,朗格二者并重;刘勰依赖经验归纳法,目的在于指导创作;苏珊朗格则以纯粹的思辨去解决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某些“象征”和“借喻”所以有纠缠,是因为象征体和被象征体存在着相似情况,借喻体和被借喻体也存在着相似情况。给它们划界,不能光凭意义,还应从结构入手。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纠缠。这里所说的结构,既不是语法上的,也不是整个辞格的,而是从象征和借喻的比较中得出来的划界的结构。比如“明喻”的完整形式是“本体+比喻词+喻体”。“借喻”则是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既省略了,就可以如数补出。以“雪压冬云白絮飞”的“白絮”来说,我们就可以把它省略了的比喻词“象”和省略了的本体“雪花”如数补出,说成“雪花象白絮似的”或者“象白絮似的雪花”。“独有英雄驱虎豹”的“虎豹”,也可以补说成“帝国主义象虎豹一样”或者“象虎豹样的帝国主义”。可是某些象借喻又不是借喻但又给人以借喻感的象征,则不具备上述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还乡”母题创作植根于中国乡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还乡”母题文学先后呈现出“缱绻的美梦一沉重的思考一冷漠的叙事”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这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与中国乡土所经历的现代发展道路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作家身份的变化、启蒙的出现与消解等因素,决定了中国“还乡”母题文学的情感变迁。  相似文献   

14.
"忧患意识"作为痖弦诗作的母题,在其诗作中有着具体多层面的展现:骨肉分离、故土难回的痛苦,无所归依的虚无感,高度工业文明下的迷惘恐惧,战乱下生活的艰辛。作者的诗学观不仅描摹出当时台湾岛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命运和悲哀,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写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修辞幻象是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它只有通过语言的反映,进入交际领域被他人认识,才能最终实现其存在.“副+名”组合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构建了表达者关于性质的修辞幻象.根据公共认知与个体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副+名”组合生成的修辞幻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修辞幻象1、修辞幻象2和修辞幻象3.其中,修辞幻象3是理想的类型,可以让公众理解表达者的个性化认知,该修辞幻象也有可能最终转化为意象.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关于“启蒙”和“救亡”,也算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前期,启蒙居主导地位,“五四”后期,救亡上升为主导,于是“救亡挤掉了启蒙”,从而使“五四”开创的启蒙运动出现了“断裂”,“五四”以来的文化和文学,自然也就成为白茫茫的一片历史空白。这倒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救亡没有挤掉启蒙  相似文献   

17.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18.
读王往的这篇小说,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经典文本之一,在知识分子“我”的视野中,故乡是贫穷破败的故乡,乡土中国的农民是愚昧麻木的灵魂,因此,“我”的还乡是无奈的、忧郁的精神之旅,其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的文化批判。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村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19.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20.
人物介绍杏林子(1942—2003),本名刘侠,台湾著名女作家,祖籍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由于她未足月便出生,身体瘦弱,母亲希望她将来强壮一点,所以给她起名叫“侠”。但,12岁时她竟然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的特征是:痛苦。杏林子说生病后她将痛苦分成五级:小痛、中痛、大痛、巨痛、狂痛。她母亲说:“自从杏林子患了这个病后,她没有一分一秒不是在痛苦中挣扎,数十年来她缠绵病榻,需要别人照顾,早上坐在轮椅上,每晚要戴呼吸器睡觉。”她后来将笔名改为“杏林子”,其中原因除了纪念自己的故乡“杏林镇”外(她7岁离开故乡到台湾居住),也表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