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秦奋 《新闻界》2002,(1):64
去年12月26日下午,筠连县金鑫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室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公司董事长余成镇定自若地回答40余名“记者”的提问。这些“记者”是参加全县通讯员培训会的学员,他们要在实地采访金鑫公司后,完成一篇新闻稿件。学员们参观了公司的编织袋、水泥生产流程,对公司的管理、效益、员工状况有了大致了解。精心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向余成提问。“公司如何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公司怎样增加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处理好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企业形象如何树立?”……学员们从自己选取的新闻角…  相似文献   

2.
“记者算老几?”翟长福记者算老几?常常有一些记者会不无调侃地发出这样的疑问。当他们扛着摄影机、拿着采访未从气派非凡的各种公司、机关退出来的时候,当他们耳闻目睹了一些丑恶现象想要大声疾呼却又无补于事的时候,或者当他们踏着灰尘泥泞、疲惫不堪地写出了新闻却...  相似文献   

3.
在动笔写新闻的时候,遇到的头一个问题当然是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被当作新闻来写?众多的新闻教材里,不论说法有多少,归结起来总不外乎是要你去寻找那些读者“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才算是这样的事情呢?我们许多学员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处在一个单位,日常所见所闻不少,却总抓不出什么新闻采,而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了没有几天,却满眼都是新闻。记者何以具有这样特异功能的眼睛?在谈正题之前,这里不妨先引用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讲的一个简单的却很有趣的故事:英国和美国的两家皮…  相似文献   

4.
有一家报社总编说,他去年收到几封来自亏损企业的信件,反映一些记者患了严重的“嫌贫爱富”症。效益好的企业里记者整天象走马灯,而亏损企业门可罗雀,多年难见记者的影子。他们诚恳希望报社派记者到穷厂走走,向报社道道企业的苦衷。有的记者为什么会“嫌贫爱富”?除了正常采访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内?有的人去富厂采访,除了吃好住好以外,还能捞到“红包”等灰色收入。而去穷厂,至多是招待一餐便饭而。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偿新闻之风盛行,花样不断翻新,新闻发布会接连不断,“新闻穴头”应运而生,记者拿“红包”司空见惯,记者…  相似文献   

5.
怎样抓点子     
射击训练中命中率较高的射手,诀窍在善于“选靶子”;新闻写作中命中率较高的作者,诀窍在善于“抓点子”。会抓点子的作者,可以成为出色的记者、优秀通讯员。到底怎样抓点子呢?我有如下十条体会: 一、抓党委工作的重点。社会主义的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通讯员是党的耳目,他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做好宣传。谁能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是《新闻知识》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不仅订阅,而且爱不释手,一直保存下来作为我的“老师”。是她给我这位业余通讯员了一只慧眼,帮助我识别和纠正了各类新闻宣传报导中的错误。同时,使我的写作技能技巧大有长进。在我市举办的计划生育通讯员培训班上,我将《新闻知识》刊登的《新闻标题制作技巧3O法》讲解给各位学员,他们一致反映受益匪浅。该刊知识性和实用性很强,便找长了不少知识。借助“慧眼”,几年来我发现了一些媒体的错谬之处,我都去信给予纠正。下面列举几例:纠正政治错误:在一家电视新闻报道中说:“\X县的板石已出D…  相似文献   

7.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地方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是地方政治生活的大事,同时也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一些跑会记者对于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往往得心应手,而对于做好有难度的“自选动作”却感到颇为棘手。那么,都市报如何从会海中“淘”出好新闻,使“两会”报道出彩、出新、出亮点?笔者的体会是:凭借一双新闻的慧眼,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就能从会海里淘出“真金”,抓到“活鱼”。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什么?在社会中 如何定位?其实,记者就是记录新闻的人,他只忠实于他的工作、他的职责,他无须越俎代庖。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所关注的就是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一日一有了线索,他们就会像战士一样奔赴采访一线。刘朝先生说记者“乔装打扮……进行偷拍……”不管乔装打扮也好,堂皇进入也好,只要记者不是歪曲和造假,反映的是事件的真实,就无可指责。乔装打扮仅仅是手段的变化而已。 而至于是否需要报告,这只能看情况而定。就广东、湖南有关事实来看,情况是严重的,是有预谋、有步骤地进行的,是把严肃的高…  相似文献   

11.
“你们为啥要选定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我们爱绿色!”参加军报六届新闻函授学习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街名民兵报道骨干回答得十分动情。在此,我向读者讲几则发生在他们中的动人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雷是“一拖”公司武装部的部长,今年57岁,是军报六届“一拖”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学员。作为一部之长,又到这份年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真有点让人揣摸不透。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雷自有他的用意。“作为一名领导,不懂新闻报道知识,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抓好新闻报道工作,不亲自体验一下写稿的艰苦,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关心…  相似文献   

12.
如何选择新闻的“切入点”?《湖北日报》3月14日刊发的消息《青啤应城公司谢绝地方保护》的记者、通讯员慧眼识新闻,为我们提供了极有新闻价值的好新闻。 曾记否,1990年下半年,中央一些大报集中“火力”向地方保护主义“宣战”。先是《经济日报》登出了《长沙长宏乙炔公司强烈呼吁地方保护主义的“篱笆墙”非拆不可》一文,《人民日报》不甘示弱,在经济版上发表了题为《敞开大门欢迎竞争 湖州让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百艺好学,一巧难求"。在新闻践行"走转改"中,怎样利用我们的所学、所知、所会,去更好地采写新闻?我觉得"好点子"必不可少。采访不易,立意更难。这里的"立意",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子"。新闻实践中,“点子”用得巧,对新闻素材的采撷、取舍才会游刃有余,新闻作品采写起来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好“点子”,才能将基层的新闻报道写出情感,充分体现报道的亲和力、贴近性,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4.
雪汀 《新闻爱好者》2002,(11):26-27
一今年5月14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消息《跨国巨头虎视中国电脑市场》。消息读来津津有味,写作手法可圈可点,表现形式文采斐然,不仅在文汇报社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上海新闻圈里激起涟漪。《新闻爱好者》主编对我说,你和文汇报过从甚密,不该写篇文章推荐推荐这篇新闻吗?我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已近20个年头了,自嘲是“一仆二主”,对文汇报上出现引起好评的新闻当然为之高兴。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懿是个年轻记者,使人陡生“后生可畏”之感;我还为之高兴的是,作为其所在报社要闻部主任的陈启伟同志不仅慧眼…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10,(10):7-7
杨初亮在2010年第9期《新闻实践》上撰文说,阅读报纸,读者常常会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对报道的真实性存疑,特别是频繁出现的“张先生”、“李小姐”、“刘女士”……这些人到底是记者真的采访对象,还是记者坐在办公室里“合理想象”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16.
如何增强新闻“易碎品”的生命力,让其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是新闻界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也许是缘于职业习惯,也许是因为任务压力,常常听到记者与熟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线索?有什么好“点子”?编辑也常为谋取佳作好料而煞费苦心。由此可见,新闻线索、新闻资源是困扰编辑记者的最大障碍。实践证明,将镜头对准百姓,将笔触伸向生活,充分开掘基层新闻资源,是增强新闻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一、多一分平民化视角,报纸就多一分亲和力报纸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仅靠“显性新闻”是不够的,还要更多地开掘“隐性新闻”,以平民化的…  相似文献   

17.
身为记者,谁都想写出独家好新闻并获新闻大奖,但是真正做到着实不易。事实上好新闻常常就在身边,关键记者没有“慧眼”。下面,我们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谈谈发现好新闻的点滴体会,以及如何“磨”亮发现的“眼光”。  相似文献   

18.
在采写新闻中,时常遇到通讯员让编辑记者帮他想个点子,似乎编辑记者脑子里灌满了点子。“点子”二字,有人解释为“出主意”,把这个意思借用到新闻采写上,即为采写出主意,有了好的主意,就有了正确而新颖的报道思想和准确而新奇的稿件主题。不可否认,从某种程度上说,点子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但是,编辑记者的脑子也和通讯员一样,都不是天生的、任何时候都能冒出点子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所以任何点子,任何主意,都不是奇思异想凭空冒出来的,而是经过艰苦的劳作和不断的实践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雷明德 《新闻知识》2000,(12):24-25
新闻作品是记者思维的产物.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新闻记者水平的高低.与其新闻采写能力有关,更与思维能力和方法有关,懒于或不善于思维的“低能儿”写不出高水平的作品。我很羡慕会思维、点子多的记者.别人写出来平平淡淡的事物,在他们的笔下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记者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使记者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来。对于新闻采写中的思维方法,这些年来我曾作过用心实践和研究.这里提出如下一些见解。一、追踪…  相似文献   

20.
借人之“智”增己之“智”济人新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恨强的学问,即使在学校里学过新闻业务的人,刚刚走上记者岗位也不可能马上适应工作的要求;过了一段时间,觉得适应了,一旦客观形势有了新发展,工作有了新要求,又会感到不适应。怎么办?科学的办法就是拜老记者为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