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确保图书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修订、颁布了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再度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图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编校质量,编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校差错的多少;编校差错的多少一取决于编辑的加工质量,二取决于校对的校对质量。众所共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及延  相似文献   

2.
徐栩 《新闻窗》2011,(3):118-119
在图书出版机构中,书稿出版流程的编辑校对环节,目前基本上是两种分工模式。一种是编校分离;另一种是编校合一。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各有长短。从这两种模式的运行现状来看,图书出版机构可根据自身条件选用其中的一种模式,并无正误之分。本文以编辑初审书稿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编校分离模式下如何做好初审工作。  相似文献   

3.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校对作为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处于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最后防线的位置,其质量高低对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出版实践表明,一字之差可能引起读者对原意的误解,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政治性错误,产生不可挽回的政治影响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处于保证图书质量最后防线位置的校对人员,出版单位除了教育校对人员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校对工作,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外,还必须重视提高校对人员的文化素质.笔者以为应以如下几种手段来提高校对人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如何守住这条生命线,是关于业者长久以来一直关注和思考的话题,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但经过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观察和实践,笔者发现编辑和校对之间普遍缺乏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制度安排.为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保障图书的质量,本文提出了建立编校互动制度的新观点.其具体措施是编辑和校对之间应具有平等意识,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互动机制,并将对方视为“命运共同体”.只有这样,编辑和校对才能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从而有效地保证图书的出版质量.  相似文献   

5.
当今,多出精品图书,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出版社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缩短出版周期,往往导致图书编校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在质量与周期这对矛盾中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做到既缩短出版周期,又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经过多年的校对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校对主体多元与管理统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校对主体多元的内涵校对主体多元的一般理解,是指作者校对、编辑校对、工厂校对、社外兼职校对(下面简称外校)以及出版社专业校对等多位一体,共同对图书编校质量负责。现代校对还有一个主体,即计算机校对软件,人机结合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编辑》2011,(6):25
为了帮助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编校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更多的优秀图书,2011年9月14日—22日,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在京举办了第四期全国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71家出版社的19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培训处徐胜帝处长、中国版协副秘书长张振启、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增顺及副主任吴瑰琦、潘正安、魏运华、张小平、杜维东出席了开班式。徐胜帝处长在讲话中强调:编校工作很重要;做好编校工作不容易,不仅人员素质要过硬,还要通过大  相似文献   

7.
校对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图书、报刊的成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年,我国出版业空前发展,书、报、刊的品种、数量大幅度增长,中国已跻身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但是,与数量增长不相称的是,这些年的出版物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大幅度滑坡,很不尽如人意,社会上一片讥弹之声,“无错不成书”的恶谥几成定评。这是出版界的悲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忽视校对恐怕是主要因素之一。这从图书、报刊的编校质量检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来。向来以编校精严称的一些名牌大社、老社,这些年也感染上这种流行病症,不能例外地陷入困窘之中。  相似文献   

8.
编校合一,还是编校分离,这是近年出版业内部很引人关注的问题。在整个出版业的发展中,编校关系变化无非是编校分离,编校合一这两种关系。我认为古代出版工作编校合一,侧重点在“校”;现在,编校分离,侧重点仍在校;将来,随着电子出版业的兴盛编校又将归一,其侧重点不言自明:校对案头校审功能上升,编辑功能分流为案头工作弱化,策划组稿功能强化。  相似文献   

9.
图书质量不高一直是广为读者诟病的老大难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以“三审三校”为核心的出版管理制度没有很好贯彻执行或编辑校对人员业务水平不过硬。所以,要想提高图书出版质量就必须切实使出版质量管理制度严起来,严把选题关、杜绝低水平出版,造就强大的编辑校对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比传统出版编校流程与协同编辑流程,从编辑的视角讨论了图书出版过程中协同编辑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协同编辑工作模式的发展预期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尽管协同编辑工作模式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尚存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下,协同编辑工作模式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其发展和应用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11.
《编校园地》是由《编辑实务》、《编辑人语》、《校对工作》合并而成的。 编校质量决定着图书的质量。出版工作要向优质高效转移,提高编校队伍素质和提高编校工作质量是个关键。本专栏的任务,就是帮助编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 《编校园地》的主人,是广大编辑和校对,我们热切地期待大家都来耕耘这块沃土。 《编校园地》需要如下稿件:(1)编辑学、校对学论文;(2)编辑经验谈(包括选题设计、组稿、审读、加工及图书的评论宣传等);(3)校对工作经验谈(包括校对操作、校对管理、外校管理等);(4)优秀的审读报告书和校对报告书;(5)编校人员自身修养经验谈;(6)对具体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随稿附原书刊或原书刊有差借处的复印件)。 希望缩小题目,写短文章,言之有物,切勿泛泛而谈。  相似文献   

12.
审稿题、编辑加工题、校对题的不同答题要求及溯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试卷,都包含了审稿题、编辑加工题和校对题这三种涉及编辑案头工作的综合题题型.这三种题型所指向的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都是图书和期刊在正式出版之前,围绕稿件和校样所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图书和期刊的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这三种题型的设置,正是基于编辑实践的考虑,用以检验考生在处理稿件及校样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一 编辑与校对如何区分"作"与"做"?这也许是绞尽脑汁想要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编辑们最感到头痛的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上对这两个字的区分完全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1998年制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以下称<细则>)第二条规定:"语言文字正误的判别,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三版,以下称<现汉>)、<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等常用工具书为参考依据."然而,在"作"与"做"的使用上,<细则>却与<现汉>很不相同:<细则>"在图书中不论使用首选字和参选字都应看作是正确的"(第十五条)和"把量符号当作纯数使用"(第四十五条)中的"看作"当作",在<现汉>都被列为词条,但写成"看做"当做".  相似文献   

15.
目前出版社和报刊社的编校体制不大一样,多数设有专门的校对机构,配了专业校对人员,实行编校岗位分开;有些不设专门校对机构,编校岗位不分,校样来了,编辑、校对一起校,这也许是编校合一的一种形式;有的则不配专业校对人员。作法不同,说明看法不同。开展关于编校合一的讨论,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园地,总结经验教训,比较利弊得失,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出版工作》发表的周振甫、王攸两位老前辈谈编校合一的文  相似文献   

16.
编辑工作与图书质量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的中心环节,缺少了编辑工作的出版行为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选题策划与发行营销就更无从谈起了.在图书质量管理实践中,图书质量往往被简单划归为编校质量.事实上,编校质量只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基本职能.下面,笔者仅就图书出版中编辑工作与图书质量的关系,探讨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图书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高品质图书的加工离不开高素质的校对人才.随着图书“编校合一”现象的出现,图书校对作为出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面临着机构萎缩、人员短缺的危机.本文在对40家出版单位校对部门人员设置情况、校对功能实现方式的调研基础上,分析校对部门人员短缺的原因,为集聚校对人才、促进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编校工作中"宏观"与"微观"的思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的革新,当今大多数图书、杂志的出版都趋向于采用"编校合一"的体制.相对于传统的"编校分离",在"编校合一"形势下,已经淡化了编辑和校对的区别,编校人员无论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还是在稿件的"三校一读"过程中,都需要用审稿的眼光审视手中的稿件.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出版的时代,数字化校对技术和产品已经渗透到各个环节。从图书的选题策划、稿件撰写、编辑加工到排版制作,数字化校对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采用数字校对系统对纸质图书进行校对,不仅能够提高图书的质量水平,还能实现人工成本的降低与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文从数字化出版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数字化校对技术对数字化出版的冲击,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网络出版环境下校对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开选  赵海霞 《编辑学报》2005,17(4):242-243
网络出版给传统的校对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校对客体无纸化,校对功能"是非"化,校对模式通读化,使校对的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网络出版环境下,校对定位为"校对编辑"是形势使然,它有利于激发校对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校对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编校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