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感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感恩古训告诉我们,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要怀有感激之心和有意报答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感恩作为思想品德的组成部分应恒久存在,它是一种责任意识,也是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的体现,更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是个舶来词,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概念。它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在我国的汉文化中,"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诗《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传统的儒家文化把"感恩"表述为  相似文献   

3.
1感恩教育的思考1.1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杨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词言情",诗词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寓言般的教育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性情和为人,能帮助读者绘就亮丽的人生底色。以平易流畅、简易雅美的诗词启智、怡情、崇德,在"润物细无声"中育人,学生易于接受,且效果显著。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今天,弘扬传统诗词文化,把原创诗词渗透到育人工作中,可浸润学生的"爱校之情""志气之怀""仁孝之道""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5.
高校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高校在感恩教育中也存在着形式化和强制化的现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本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构建"三位一体""认知体验""主动内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增强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使高校受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近年的感恩定义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 "所谓感恩,就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  相似文献   

7.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学生在家中犹如"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大多自我意识比较强,而感恩意识却很淡薄.一个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不屑感恩的人,面对的将是一片情感荒漠.让学生认知感恩、学会感恩、实践感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正一、感恩的概念国内最早对于感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而"感恩"一词最早见于晋朝陈寿著《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令皆感恩载义,怀欲报之心"一句中。在《牛津字典》中,将"感恩(Gratitude)"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其词根"gratia",本义是人  相似文献   

9.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校以"体验父母浓浓亲情"为切入点,开展了"我向父母献爱心""老师爱我我爱他""祖国在我心中""回报社会大家庭"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文博  刘琦 《教书育人》2012,(21):88-89
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古训,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产生着深远影响。但是关于感恩的研究却始于国外,直到感恩心理学的盛行,感恩才逐渐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一对感恩的认识1感恩的涵义感恩一词用"gratitude"来表示,它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在中国汉语体系中,感恩作为一种为人的内心意志,已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了,其最早是出自于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令其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而儒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如果幼儿从小就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有着美好的情感,那么他们就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并且对长大后的人际交往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幼儿园教师,有责任采取有趣的、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流传的古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感恩的推崇。那么什么是"感恩"呢?简单来说就是知恩图报,同时感恩又是一  相似文献   

13.
陈明富 《天中学刊》2013,28(5):73-75
"泼"是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詈词,主要形成于宋元时期。"泼"作詈词是语义逐渐引申演变的结果,其语义演变轨迹为:"弃水"义→"流动""泻出"义→"漫""满"义→"泼辣""无所顾忌""胡乱"义→"凶悍""蛮横"义→用作詈词表"卑劣""可恶"之义。"泼"作詈词,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泼"构成的合成詈词,从构词语法来看,主要是名词性成分,也有少数形容词性成分;从构词形式来看,主要有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等,其中以二字格、三字格居多。  相似文献   

14.
正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厚重的感恩文化体系,并以此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报恩更应该是每个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感恩、报恩理应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社会责任。真正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而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有讲究,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百姓的称谓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很多,如"黎民",这是古代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礼记·大学》载:"以能保我子孙黎民。"与"黎民"近义的词还有"黎庶""黎氓""黎苗""黎甿""黎首""黎元"  相似文献   

16.
改前语作文题目中的重点词,我们称之为"题眼",例如:"黑板上的记忆""在学海里游泳""心中有话对师说""我看课外阅读""生活舒展笑脸,真美!"这些题目中加着重号的词,就是题眼。既然是"眼",在文中就应该用典型生动的材料使之明澈、传神,唯此文章才鲜明、动人、有意义。下面这篇作文,题眼在文中就体现得不够鲜亮。请看:  相似文献   

17.
<正>何为核心词?核心就是中心,就事物的关系而言,是起主导作用的部分。作文中的核心词就是在材料作文题中,能够引领概述出整则材料的主要话题点的词组。如:2015年江苏卷核心词为"智慧",2016年江苏卷核心词为"说话""个性""创新";2017年江苏卷核心词为"车";2018年江苏卷核心词为"语言"。一、初探材料作文题2015年江苏卷作文材料:"智慧是一种经验,一  相似文献   

18.
感恩以待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饭千金"等众多关于报恩的话语.现代也有"千里寻恩人""以命相报"等众多感恩的事迹. 感恩,许多人往往会认为就是别人帮助了你,你去感激别人.其实不尽然,"感恩"所包括的东西是非常广的:它包括的是天地间所有的爱,所有的关怀,尤其是你父母的爱.还包括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有益于你的一切;自然山水,一草一木等当然都应该在内.当我们吃着可口的早餐时,可曾感动过?感谢过? 在我看来,感恩还是要对所有对你有恩的人或物心存感激,并去报答.巴金曾说过:"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点儿温暖."是啊,世界无论给了你多少爱,他人无论给了你多少帮助,只要别人曾经给予你,你就应该感恩.这也是感恩的起码含义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甲: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乙: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甲:动词尤其如此。乙:是啊,表示行为动作的词语特别多。甲:比如,写手的动作的词就有"捏""握""挤""拍""拿""举""扬""扶""伸""拉""搓""揉""挥""扇",还有"托""抡""摔""甩""敲""扔""抛""抬"  相似文献   

20.
学会暂停     
<正>这是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伴随着一曲《感恩的心》,我在屏幕上呈现了"你未痊愈,我不敢老"八个大字后,又充满感情地讲述了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的故事。短暂思考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的理解,一个运动员的运动年龄极限是多大?"孩子们纷纷发言"25岁。""30岁。""35岁。""40岁……"小丁拖着长音,大声来了一句"100岁"。全体大笑。我知道他在调侃,这个桀骜不驯的孩子,经常这样令老师哭笑不得。看着他那似笑非笑、近乎挑衅的目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