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长小,有一个传统仪式已坚持数载,那就是每年六一节前的三年级的成长礼。2016年5月22日晚七点,"成长·感恩·展望"长小十岁成长礼在和美广场举行,这已经是长小连续5年举办十岁成长礼了,一代又一代的长小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会感恩,懂得成长;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见证成长,体会成长。这一天晚上,整个三年级270多名学生的家  相似文献   

2.
学会感恩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结合国内外对"感恩"的研究,从心理学领域分析感恩的内涵和运作机制、感恩的作用以及感恩的评估等理论问题,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对大学生感恩心理进行干预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拥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悠悠几千年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个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感谢生活。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感恩是一种思想境界,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恩作为幼儿亲社会的行为之一,对幼儿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基础。感恩文化有三个思想来源:孝道、和合、礼仪;传统感恩特征是直报、管理实践和祭祀活动;感恩研究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进行感恩的有关机制研究和量性分析或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一、感恩的概念国内最早对于感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而"感恩"一词最早见于晋朝陈寿著《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令皆感恩载义,怀欲报之心"一句中。在《牛津字典》中,将"感恩(Gratitude)"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其词根"gratia",本义是人  相似文献   

6.
感恩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它具有情感特质、心境、情绪三种层次水平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两种表现形式。对感恩的测量主要有用于测量特质感恩的GQ-6、Appreci-ation Scale、GRAT和用于测量状态感恩的GAC问卷。感恩与幸福感、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关系,可以用拓宽建构理论、道德情感理论进行解释。感恩干预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细数恩惠和感恩拜访等干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被试幸福感水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感恩对幸福感等积极结果的影响机制及感恩干预的研究是未来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积极情绪,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通过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青少年感恩意识培养的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8.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我国少年儿童不是缺乏智商,而是缺乏情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近年来,全国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向父母和恩师倾吐心声,同时使学生学会了感恩.  相似文献   

9.
学会感恩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结合国内外对“感恩”的研究,从心理学领域分析感恩的内涵和运作机制、感恩的作用以及感恩的评估等理论问题,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对大学生感恩心理进行干预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是人的心理的满足,它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家曹华曾说过:"‘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1.
正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厚重的感恩文化体系,并以此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报恩更应该是每个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感恩、报恩理应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社会责任。真正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动,而  相似文献   

12.
感恩一词在历史中存在已久,但是对于感恩心理品质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积极心理学兴起之后,很多国外学者开始对感恩进行研究。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也渐渐开始关注感恩这个研究方向,但是大多集中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感恩心理品质研究。以小学中高段学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从小学生的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学校等多个维度对小学生感恩心理品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小学生的感恩现状对未来小学生感恩教育进行方法探讨。  相似文献   

13.
感恩教育是当前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探讨了对青少年有效的感恩教育路径:家庭教育的引导是感恩教育的前提,社会环境的熏陶是感恩教育的关键,学校教育的培养是感恩教育的核心,青少年的自我修养是感恩教育的落脚点。提出应当构建家庭、社会、学校相互融合、渗透的感恩教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切实提高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感恩教育具有深刻的心理学意义,文章对我国青少年感恩缺失的现状及原因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以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利益评价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之间,以及情境因素与状态感恩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许多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以及负债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恩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感恩的人更具有亲社会行为,感恩不同于负债感。  相似文献   

16.
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本文引用教育心理学中道德教育的"心理体认"策略,论述心理体认策略在感恩教育中的运用,即以知恩、识恩为根基,以感恩体验为动力,以报恩、施恩体悟为关键,以人格教育为灵魂,着力建构一个知、情、行合一的感恩内在调节机制和动力整合系统,把培养学生的自觉回报的行为习惯作为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胡静 《成才之路》2014,(5):60-60
正何谓感恩?我想是一种意识,一种心态,一种行为,一种品质,以及给你的生活带来的指引。感恩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心里有爱;感恩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深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内涵。幼儿时期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结合我园的感恩文化教育特色,我们对幼儿进行了感恩教育,同时开展了"打击乐活动中幼儿感恩行为的研究"。画家创作作品需要素材、工具等,在开展班级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像在"创作爱的图画",  相似文献   

18.
正感恩那些为了我们能拥有今天美好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感恩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伟大时代,是我们要给孩子的感恩教育。但是这样的感恩种子,需要通过真实的情感种到孩子们的心里。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一个个故事,感恩教育深深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感恩教育,既能从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出发,潜移默化地强化孩子感恩之心,也能通过对比,从消极事件中激发孩子对当前生活的感恩意识。感恩是什么?自古以来,无数思想家、哲学家赋予了感恩深刻且丰富的价值内涵。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感恩的内涵有什么不同,感恩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在与彭凯平教授的交流中,我们能一窥其中的究竟。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感恩是对自己曾经或现在拥有的事物的一种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伴随而来的是温暖、积极的情绪,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正向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感恩现状不容乐观,"不懂感恩"成为外界宣传的主导视角。对其的隐隐担忧、焦虑和不安,些许不满的情愫蔓延其中。但是,道德品质上的诸多指责和"标签化"的负能量并非事实的结晶,更多的是经济帮扶中利益角逐下的片面结论夸大后的呈现。从积极心理学看:高校贫困生的感恩行为未达到外界期许,这是一种自我防卫、一种生命警觉、一种尊严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们不畏权、不畏利,独立自主人格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