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徐霞 《教师》2010,(30):100-100
预习新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环节,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不进行课前预习或预习不得法,会导致课堂学习的无目标性和过于疲劳现状,使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挫伤。教师要重视预习.认真设计英语教学的预习案,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自主预习是实现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自主预习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对新知识和内容进行初步理解、观察、思考、发现,质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自主预习是指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知识,思考新问题,尝试解决新习题,为新知学习和探究打下基础.小学生的自主预习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本结合,有力地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序地实现教师的高效引领,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相似文献   

4.
预习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而设立的,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依据学生实际有效设计预习卡并正确实施,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5.
<正>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一般有教师明确的预习要求作为引导。预习质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收获有直接影响,它是有效开展下一个环节的前提,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预习要目的明确,而且应该是自主的、轻松的。教师不能给预习赋予过多要求,那些阅读分  相似文献   

6.
预习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前有目的、有计划自学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质量预习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预习过程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那将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学习架桥铺路,并为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相似文献   

8.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作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预习的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流程是构建数学知识结构框架的过程。学生需要经过有效的预习、深度的吸收以及全面的巩固,才能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内化相应的知识,并且产生自己的独特理解。所以,预习一方面是了解新知识的窗口,同时也是学生掌握自主思考能力的关键。对小学数学中自主预习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多方面意见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永 《考试周刊》2012,(40):101-101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认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环节。预习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对新知识的尝试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自学过程。”预习内容是“思品”课文和《资源与学案》:课前教师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将不懂或模糊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攻克这些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在预习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技能,主动修正自己的心理偏差和日常不良行为,自觉提高品德修养。通过预习,学生熟悉了解课本和《资源与学案》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正>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有效的预习能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课堂听讲效率。在听课和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更多地把时间用在了对课文内容的讲授,以及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反馈和练习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对新课的有效预习。一、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预习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  相似文献   

13.
所谓预习,就是授新课之前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因为预习是学生独立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需要独立阅读和思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对新知识的尝试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自学过程。”预习内容是“思品”课文和《资源与学案》:课前教师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将不懂或模糊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攻克这些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在预习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技能,主动修正自己的心理偏差和日常不良行为,自觉提高品德修养。通过预习,学生熟悉了解课本和《资源与学案》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正>高效的课堂不仅是在课堂上要做好每一个环节,同时也需要一个预备式的基础来支撑,也就是预习的支撑.有效的预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失去了课前预习这个支撑,那么课堂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加实效.一、阅读感知预习是学生自学阶段,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内容,提炼信息.近几年,数学阅读理解题已成为各省市中考必考的新题型.  相似文献   

16.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来认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环节。预习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为什么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怎样进行课前预习以及教师如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干预这三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知识好比浩瀚的大海,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人一生中不可能总有老师陪伴,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在离开学校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实现由教师教知识到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转变。而预习无疑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但调查表明,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学生处于“老师要求预习才预习”的占总数的40%;还有“老师要求预习也不预习”的,占总数的30%;  相似文献   

18.
<正>一、知识建构在这一阶段需要学生能够有效进行结构性预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学科知识。而在一些如中心中学这样的乡村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自主学习情况不甚理想,因为一方面教师缺少高质量的预习和自主学习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的预习和自主学习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检验,导致学生对课前预习缺乏重视,作为翻转课堂第一步的预习往往被学生忽略,翻转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预习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性、计划性,以及对时间的控制和分配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预习是学生听课前独立地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组织、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呢?从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过程来说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应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