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自私心理及由自私心理支配下的自私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私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前提。儿童自私行为的产生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进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岁前的孩子还没有出现自我意识,他们分不清主体和客体。此时,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大公的”。因而也就不存在自私的心理和行为。随着言语、动作的发展,幼儿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是物体活动的“发生者”,把自己和物体区分开来。如幼儿在玩皮球时,偶然用手把球打出去,皮球就滚离开去。以后多次重复,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样,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皮球滚动的“发出者”、是“主体”。2岁后,幼儿开始掌握物主代  相似文献   

2.
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以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上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社会文化、年级、学校与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关系密切;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仍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历来都是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研究的热点。现就我国近十多年来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一关于自我意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自我意识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与青少年自我教育的基础,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健康个性的形成。我国关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60年代以前是空白。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从1983年开始《中国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协作…  相似文献   

4.
秘密通常会被认为是阻碍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屏障,就像一堵墙将人与人分隔。但是儿童时代与秘密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秘密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行为,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成人而言,一方面要认识到秘密对于儿童发展的巨大作用,尊重儿童的秘密;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利用消除儿童内心不良秘密,不断改善儿童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的目的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它既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又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是根据自我意识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环境保持平衡的。国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大多属于理论性的探讨和描述,国内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对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组成因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关于自我意识与其组成因素以及它们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尚未见到这  相似文献   

6.
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孤独感量表调查了324名小学生遭受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基本特点,并探讨了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中存在一定比例心理虐待与忽视现象,心理虐待与忽视阳性组儿童和阴性组儿童在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和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与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分量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合群与孤独感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并且自我意识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孤独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性、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在婴儿24个月以后。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了研究后提出3 ̄4岁幼儿是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即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自经历、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在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  相似文献   

8.
人通过实验活动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还能认识自己,这就是自我意识.卵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感受、评价及调控。它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但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儿童交往过程中随身心成熟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便开始急剧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也被人称之为自  相似文献   

9.
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自我意识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19名听障儿童与157名正常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听障儿童在合群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正常儿童在行为、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自我意识偏低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偏高水平的比例则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对自身的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地低于正常儿童,而对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的意识,则明显地高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0.
成人眼中的儿童——5—8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性别差异的调查与思考张博王乃正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特征,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其他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包括儿童的道...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关系着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探讨孤独症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助于家长或教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过程中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使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2.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影响儿童生命成长历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重要环境和场域,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的教育期望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假想伙伴是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发现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占41.2%左右。本文作者旨在对5-6岁儿童进行调查,了解假想伙伴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外部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假想伙伴现象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相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将更多的内部自我意识归于自己而不是成人;有假想伙伴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童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很大.独裁型、惩罚型或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剥夺儿童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而使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咨询师在学校心理个体咨询辅导中发现,外显的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不良引发的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内隐的是儿童母亲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给儿童心理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将儿童母亲情绪管理的改善作为切入点进行心理支持,将使儿童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个体出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儿童随着自身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的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亲社会行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着重分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状况,揭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其心理发展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河南477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偏低;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在自我意识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应改善不利因素,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赣南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南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其心理发展状况。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赣州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与正常儿童没有大的差异,但总分和因子分要比非留守儿童低,在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三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行为、焦虑、幸福与满足、合群等方面的因子分存在差异。说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正常,但内心更自卑、抑郁、对人生态度更悲观,存在较多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性格更为内向和孤独。其中留守男生存在较多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留守女生存在更多自卑、不满、悲观等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弱视儿童和正常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促进弱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提供依据,帮助弱视儿童更好的回归社会.研究采用访谈法、实验法对弱视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发现,4岁、5岁弱视儿童自传体记忆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4岁的弱视儿童就已经具有时间心理旅行的能力,且4岁、5岁弱视儿童时间心理旅行能力的发展趋势和正常儿童相一致,都符合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在形容词条件下均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对描述自我状态句子的加工时间均比一般常识的长,对自己的评价倾向积极.  相似文献   

19.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儿童时期形成的优良自控能力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本文从自我控制的结构及发生机制研究两方面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自我意识就是“认识自己与对待自己的统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对自我的确认。对自我的评价、对自我的理解三个阶段。中师一年级的学生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初期转型期,也正是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三个阶段即自我理解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比儿童少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他们此时遇到的困扰最多,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主体意识经常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状态,可称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