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类书衰落探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类书在清代发展到它的鼎盛阶段,到清乾嘉时期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普遍认为与乾嘉朴学兴起的政治原因关系为切。本文拟以乾嘉时期的学术特色为背景,以乾嘉学者所遵循的学术规范和治学方法对类 书的直接作用为视角,对类书衰落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乾嘉学派研究》陈祖武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乾嘉学派作为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 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而得名。它活跃于18、19两个世纪之间的学术舞台,影响及于20世纪中叶。其间杰出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是乾嘉时期著名的校雠学家、文史理论批评家以及思想家,因其为学路径与乾嘉主流学术——考据学相异,以致他的学术在生前备受冷落。晚清以后,随着时代与学术风气的转换,其学术日益为学人推重。本文以章学诚学术中重要领域——校雠学、历史编纂学以及道学为研究范围,联系章学诚学术发展的线索,并从章学诚著作中重要专门术语的疏解入手,对章学诚的学术体系作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4.
夏业梅 《出版科学》2024,(2):119-128
《通雅》是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的著作,这部书的生产跨越明清两代,却非作者一人之力,而是由亲缘、业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众多人物参与《通雅》文本创作、抄写和刊印的结果。康熙五年首次印刷后,经历多次再生产,生产者既包括商业出版者,也包括士人和官学,出版市场中不同的牟利动机促使他们选择生产《通雅》。明末清初文化环境渐变,读者对“考究之学”的需求增加,《通雅》开风气之先,其传播与文化环境的转变趋势恰好同轨而行。该书的学术特征是乾嘉学术的先导,与《日知录》同样属于清代考据学的源头活水,在东亚朴学共同体的形成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清代藏书家鲍廷博在《四库全书》的纂修过程中,精挑多种进呈,由于所献图籍多宋元以来孤本,世称献书之冠,受到了清廷的嘉赏。鲍氏所献之书大多符合治经忌空谈,治史不能忽视实证的乾嘉考据学要求,因而被采纳较多。此外,凭借深厚的朴学功底,鲍廷博还参与了浙江巡抚续进书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校理工作,为全书的编纂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乾嘉考据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清末以来,前辈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有过深入的研究。但因清学艰深,不事浮躁,故后来从之者少。今有陈祖武《乾嘉学派研究》一书,运用考据学的思路来研究乾嘉学派问题,以“知人论世“方法结合材料实证来淡化学派问题的争论,纠正了现时研究中的偏颇。体例明析,高屋建瓴,是一部推进清代学术研究的杰作。  相似文献   

7.
安平秋(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秘书长): 这套“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教委“七五”科研规划的重点项目,由高校古委会委托金开诚教授主编,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第一批书已经问世。金开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丛书主编): 编这套丛书,是要通过考据解决文献学上的实际问题。考据学即是朴学,朴学就是要讲实学,从实实在在的资料考辨得出结论。近年以来,由于西方方法论在中国的影响,现在的朴学  相似文献   

8.
邵晋涵《南江札记》四卷广涉《左传》、《三礼》、《孟子》、《史记》等研究,涵盖广博,考据精审,明辨真赝,发明义理。通过《南江札记》研究,不仅透露清代浙东学派考据学色彩加重的消息,而且也可见乾嘉学人以小学入经学之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嘉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文事活动为主的幕府,这些幕府倡导学术研究,学术气息浓厚,著书活动兴盛,一度成为学术基地,推动了乾嘉学术的发展。乾嘉时期幕府著书成为清代学术史上很突出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代中期艺文幕府的著书活动对清代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保存了众多的优秀典籍和乾嘉学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成为乾嘉汉学兴起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0.
《文选平点》是黄侃代表著作之一,以往学术界虽有关于黄氏考据《文选》的研究,但往往忽略了其与乾嘉考据学的渊源关系,且大多未能阐明其独特价值与不足之处。黄氏踵武乾嘉学者,强调征实引史,主张摭拾异文,其考据立足小学,尤重音韵。黄侃亦绝非泥古之人,他将辞章之学融入对《文选》的考据中,打破了清人“独重考据,轻言辞章”的传统。以黄侃治《选》对于乾嘉先贤的继承与突破为切入点,总结《文选平点》的考据学成就及其不足,对于《文选》学及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考据学家钱大昕之影响关系至密.陈寅恪治史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毋略之态度、以史料为基点之方法,正是遵循了"竹汀学派"的路数.但陈寅恪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钱大昕的时代特色.本文拟从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学术规范方面探讨陈寅恪对钱大昕的"接受";从家学渊源、致用目的、"宋学"接纳方面探讨二人的不同及陈寅恪对钱大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清朝最伟大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梁启超对其评价甚高,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会稽有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学识在刘知几、郑樵上."[1]然而章学诚生不逢时,正当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其所主张"史意"之说遂隐而不显,故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说:章学诚之学不为时人认同,是"清代史学之耻也."  相似文献   

13.
清代考据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来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深入系统的作品并不多见。由于考据学本身所具有的局限,长期以来,或受文字狱成因说的影响,或沿袭学家旧说,造成有些学者对考据学的评价偏低,甚或据此否定整个考据学的价值。那么,考据学的功用和价值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  相似文献   

14.
戴震的学术在清代即已引人瞩目。不过当时学者大都只看重戴氏考据学,轻视其义理学。戴震广为人知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家之完整形象,经历了一个不断添加的过程。在这方面,刘师培是较早注意到戴震考据学与思想之间密切相关的人,对于戴震完整的学术形象有完善之力。民初梁启超等人借纪念戴震诞生200周年之机所掀起的研究高潮,促使戴学渐成显学。刘师培可算是戴震学的得力功臣。  相似文献   

15.
王曙跃 《大观周刊》2011,(25):32-33
兰克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培养的大批优秀弟子发扬光大他所提倡的客观主义史学,最终形成实力雄厚、蔚为壮观的兰克学派。该学派主张书写历史要客观公正,强调对于史料的利用与考证。而这一思想与我国清代盛行的考据学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本文就试图把兰克史学与乾嘉吏学做一个比较,以便明晰二者在诸多方面的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一 前言 提到日本汉学,我们总会认为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日本汉学的研究很精细但是气象不大。不错,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很深,如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的神道思想,即参揉了中国儒学与中国佛学的色彩。又幕府时代立为官学的程朱理学,即使其后孳乳的阳明学、古义学、古文辞学、折衷学、考据学等流派,无不以中国汉唐注疏、宋明理学、乾嘉考证学作为其学问的底据。至于其精细而不  相似文献   

17.
从杜注的遭遇看乾嘉汉学的学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汉学宗汉儒旧训,在清代春秋左传学领域对杜注无休止的攻伐不仅仅是由于汉注和杜注的对立,也是学术规范的对立所致.<左传>杜注尚"简",引文不注出处,与清代乾嘉汉学所树立的学术规范相悖.从杜注的遭遇可以反映出清代学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历史见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逐渐形成盛世修书的通例。清乾隆时期,为全面总结、系统整理历代存世典籍,历时近二十年,汇集数百位饱学之士,在对先秦至清中期重要典籍辑佚、校勘、考据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中华典籍集大成的《四库全书》,不仅这项文化工程规模宏大堪称史上之最,还直接推动了乾嘉时期朴学之风的兴盛。论文以仪征一县之境为视角,希望通过对仪征籍四库馆臣的研究,窥探这一历史时期仪征的文风之盛。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代道咸同时期的"一代儒宗",祁寯藻为振兴朴学研究,主持了《说文系传》的重刻工作。研究表明,由于他的推崇与号召,其周围已然形成一个注重文字学考证研究的学术圈,他们的文化选择和作为正是清代学术特色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邱奎 《兰台世界》2012,(33):1+4
龚道耕所撰《经学通论》是在经学课程讲义基础上作成的经学概论著作,该书以乾嘉考据之学为根本学术宗尚,在对经学史分期和区别今古文经学的问题上尤有创见,既是一部严谨通达的经学入门书,又具有经学研究专著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