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美国非裔诗人罗伯特·海登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儿童题材和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儿童书写成为其诗歌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在海登诗歌中,儿童作为主体来书写现实社会,从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来表现成人世界;儿童还作为书写客体,成人关注并观察儿童,以诗歌记录了儿童生活和儿童形象。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呈现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之间强烈的反差,反映了他对儿童独特认知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体认,丰富了海登诗歌进行社会表达的艺术视角,表现了诗人宽广的世界主义视野,抒发了诗人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以及追求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世界主义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他采用了双重视角,一方面以孩童的无知眼光、蒙昧心灵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展现孩童眼中的风土人情,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儿童时期生活的美好与缺憾。另一方面,鲁迅又辅以成人视角来反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用成人的评判标准去重新衡量世界,  相似文献   

3.
沈苇的诗歌存在两种艺术视角,一种是儿童视角,一种是成人视角。选取这样一种角度是基于这样一种发现,即诗人在诗歌中无处不在的对生命的关注和好奇,同时又充满了对生命的悲悯之情和终极关怀。这两种视角同时存在于沈苇不同时期的诗歌中,构成了沈苇诗歌既单纯又深刻的品格。儿童视角使诗人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诗性存在,成人视角帮助诗人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夏山学校恢复人性的本来位置,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成人意志生活。实现学校教育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走在人的发展的前列,引领社会发展,这也许正是夏山实验的魅力所在。面对"顽童"或"问题儿童",成人社会惯常使用的办法是管教,更加严格的管教。而亚力山大·苏瑟兰德·尼尔却与众不同,他所创办的夏山学校"是一所让儿童自由发展的学校,摒弃一切管训、约束、指导、道德训练和宗教教育",目的就是"使学校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学校"。  相似文献   

5.
“儿童视角”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叙事策略。借助于儿童视角,余华对成人世界、乡村记忆和人类生存境遇作了原生态的还原和真实的敞开。从叙事形态上看,成人视角制导下的“儿童世界一成人世界”、“儿童话语一成人话语”形成了儿童视角的“复调诗学”。从价值形态上看,儿童视角不仅有着对成人世界的理性审视、对儿童本体创伤性心理的关怀,而且也内含着作家的深层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6.
成人叙事中的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形成包含了人类文化心理中人类儿童情结、儿童的重新发现等因素.在儿童视角的关照下,不仅能反映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侵入,还能质疑以成人中心的理性和规范,还原历史本相.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复合下,揭示出人类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7.
学校管理的儿童视角指的是从"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审视学校的管理工作.可能会有人疑问,学校本来就是"儿童"的场所,以儿童的视角看待学校管理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其实不然,因为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地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儿童观是瞧不起儿童的。在传统的观念里,儿童是"乳臭未干"的"小黄毛",幼稚而无知。对这些孩子,成人要么不去理会,要么用暴力来修理他们。民间不就流传着三天不打,上房摸瓦之类的格言吗?这是对儿童的误解、小觑甚至侮蔑。儿童是有他自己的智慧的,我们中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甚至认为那些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像一个孩子。印度的圣雄甘地也认为儿童有其自己的智慧,他讲:"如果我们不耻下问,我们可能不向学者而向所谓无知的孩童学习最重要的生活之道。耶稣说过最伟大的真理是:孩童嘴里出智慧。我相信这话,因为我亲自观察过,…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这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内心境界的真切流露,是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社会及上帝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0.
阅读自人生初始,就一直伴随着孩童的成长。对成人而言,阅读主要是指对文字符号进行理解并获取意义和信息的过程。对儿童而言,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他们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不可能像成人那样阅读。所谓儿童阅读,也就是早期阅读,是指儿童在正式进入阅读前掌握相关经验和技能的阅读欣赏和感悟活动,表现为在成人直接指导和参与下,由成人朗读和讲述、儿童听赏的特点。成人为儿童阅读,是实现早期阅读最终教育目标——儿童独立阅读必要的途径和过程。因此,作为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他人",成人如何为儿童阅读,如何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唤起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最终引领儿童进入美妙的阅读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苏雪林女士的创作谈、读书札记及对作家作品的评论,鲜明地表现了好的文艺思想:强调文学要有促进社会进步、激励人向上的宣传鼓动作用;重视作品的艺术性;要求文贵独创;关注文学的民族性。苏雪林文学批评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其宽容精神、公正态度和耐读受看的美学品位。  相似文献   

12.
当代女诗人蓝蓝的诗歌歌咏爱、歌咏自然、歌咏人性和生命这些永恒的主题,在当今充满喧哗和躁动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她后期的诗歌,充满了抒情维度和社会批判力量之间的张力。自然是蓝蓝诗歌抒情的重要维度,在对自然的缅怀和告别中,蓝蓝的心灵及其诗歌都经历了蜕变。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始终贯穿着“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在对亲友、底层民众乃至一些罪犯的描写中 ,皆闪烁出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这表现了作家可贵的民间立场和善良情怀。然而其无节制地温情表达 ,多少也遮蔽了人生世相丑恶与残酷的一面。近年迟子建注意把温情的表达建立在对现实及传统偏见的深刻批判之上 ,故显得深婉动人又坚实有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幼年时代有着对人的关系完美统一的要求,这在她和世界之间形成某种对立与分裂,从而关照外界带有一定的审视与批判色彩,形成她启蒙主义人道关怀的思想基础。张爱玲作品启蒙色彩,一是对中国封建伦理关系的解构,她对人在社会中生存局面的现实状态作细致绵密的否定;一是对女性因袭的国民性垃圾及女性心理深处归属感与依附性的省视。  相似文献   

15.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is a portrayal of the life of the well-to-do but unhappy married woman Edna Pontellier.Edna enjoys all the advantaged provided by her husband and ahs two lovely children.She is unhappy because she is confined to her house and expected to be a dutiful wife and a loving mother.When she begins to change her way of living,to live for herself instead of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she is opposed by her family,her friends and others.To finds her freedom,she drowns herself in the sea.The tragedy of Edna is the tragedy of most women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and the novel which caused a storm of criticism at its public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pioneer work in feminist movement.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安忆是集小说家与批评家两者于一身者。在她有点真枪实弹追认的理论著述中,探讨了自己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为自己的作品建设理论根基;并不断在创作的实践中,逐渐夯实自己的理论根基。反过来,在理论的不断深化中,王安忆也进一步开拓出自己的创作领地,促进了创作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创作在1940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弘扬革命的主旋律转向对革命的善意批评。她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革命内部存在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知识分子问题,革命女性问题,社会组织问题。丁玲创作的转变自有其内在的思想欲求,她的经历、个性,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延安宽松的文化氛围,鲁迅精神的倡导等是理解她创作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创作在1940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弘扬革命的主旋律转向对革命的善意批评。她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革命内部存在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知识分子问题,革命女性问题,社会组织问题。丁玲创作的转变自有其内在的思想欲求,她的经历、个性,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延安宽松的文化氛围,鲁迅精神的倡导等是影响她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伟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07-108
到《灯塔去》是一部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非凡的文学功底。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揭示了男权社会中两性相斥的现状,提出两性由相斥到相吸的途径,从而实现对女性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作品以深刻的笔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远大前程》是其后期作品,展示了狄更斯对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尖锐批判。而《远大前程》中的悲剧人物郝维仙小姐的刻画,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社会、家庭及郝维仙小姐自身的角度,对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揭示在男权统治下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地位与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