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首次集中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其报道主题主要涉及:日本觊觎并侵犯中国钓鱼岛主权权益、美国政府的钓鱼岛政策、中国政府及海外华人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活动、1978年"钓鱼岛事件"等。早期《纽约时报》涉钓报道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偏见源于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冷战思维。《纽约时报》涉钓舆论立场与美国同时期钓鱼岛政策是相一致的,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
近代《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历史文本总体勾勒出美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西藏图景。其涉藏报道倾向、议题设置被深深打上了浓厚的东方主义情结。《纽约时报》给美国民众提供了西藏的最初印象,即产生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效应,《纽约时报》构建的西藏形象对西方关于西藏的认知和话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自身内容的限制以及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的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体育人物报道的现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相关机制和政策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身份和身份寻求一直为华裔作家们所关注,谭恩美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始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该书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喜福会》以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描述了华裔女性在东西方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两大主流报纸,他们有关中国军事的报道尤其是涉及近几年中国海军发展的报道能切实准确地反映出美国政府对华军事政策的变化。美国涉华军事新闻报道会受到美国一贯的文化霸权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话语的背后总是暗含美国政府的政治利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美国涉华军事新闻报道进行更深层次的语篇分析会揭示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6.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1997年25~29岁的女性有89%完成高中教育,同龄男性中为86%;进入大学完成学业的25~29岁女性有29%,男性只有25%。女青年的突然领先,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一大批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于男性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洋留学的中国女性,是由外国传教士携带和资助的平民女子。1870年。浙江鄞县(今宁波)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被送往美国学医。4  相似文献   

8.
美国一向以"国际化""多元化"自豪,却没想到国际学生比例并不尽如人意。在国际化的美国,国际学生知多少?《纽约时报》网上博客11月有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学生)注册飙升,国际学生也增长》(同一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新闻单元,从体裁上细分,有通讯、报告文学、消息。本篇是一篇消息,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普利策奖主席霍恩伯格称赞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1958年,当《纽约时报》记者到布热津卡奥斯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8篇疫情相关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两国媒体的立场,并揭示其中蕴含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描述中国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度与措施,语言较为客观、中性;美国媒体则通过语言策略,着力报道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政府失误,丑化了中国政府的形象。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美国即将来临的大选都是影响疫情新闻所用话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美国《纽约时报》以《China's Pop Fiction》(中国流行小说家)为题报道了郭敬明,该报道评价他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对于如此高的评价,很多读者意见不一。  相似文献   

12.
薛涌 《教育》2007,(17)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是,我们在制度上还没有为这种大众化做好准备,大学的结构还是头重脚轻。最近,《纽约时报》集中报道了美国社区大学的发展,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曾介绍过,美国的社区大学属于低端的  相似文献   

13.
与黄玉雪、汤亭亭等老一辈美国华裔女作家相比,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面对双重文化压力时,放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黄锦莲的《点心》以"饮食"和"食物"这个最常见也最容易调和的物质层面为切口,通过细节建立契合点,将两种文化合理衔接,尝试取得多元文化平衡共存状态,让华人血统、中国文化,与美国生活、现代社会意识在美国华裔女性的主体内部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深闺走向世界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洋留学的中国女性,乃是由外国传教士携带和资助出国的平民女子。 1870年前后,浙江鄞县一位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留学。1881年,17岁的金雅妹又从日本转到美国学习医学。4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设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中国妇女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15.
汤亭亭,美国华裔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是美国华裔文学繁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植根于中国文化,又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女勇士》是汤亭亭的代表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非小说奖。这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分为五个部分,讲述了"我"成长的经历以及发生在"我"周围的人身上的故事。《女勇士》是一本书写华裔女性生活的作品,她们的双重意识主要体现在性别与种族两个方面,作品中对性别与种族的解构几乎随处可见。本文将从解构的角度分析《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双重意识,从而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语篇历来是批评性话语关注的焦点之一,但鲜有关注自然灾害的。2008年初中国遭受了五十年未遇的雪灾。分析选自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国内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对中国雪灾的两篇相关报道,发现美国媒体对雪灾破坏程度的描述远比中国媒体所描述的严重,呈现出一个脆弱的中国形象。对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对英语学习者、教师和研究者在新闻阅读与教学上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闻月评     
《少年儿童研究》2011,(2):59-60
中式“悍母”教育更好? 2011年1月18日《重庆晚报》讯最近,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引起轰动。文章作者蔡美儿迅速成为英美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人物,其在英美媒体和网络掀起的一场中美家长育儿方法差异的大讨论十分热烈。《时代》《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都参与了这场争论。  相似文献   

18.
刘诉尼考尔斯案,确立了英语能力有限学生享有特别教学的权利,是美国华人史和双语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关于报纸对刘案判决的反应,克劳福德等人持《纽约时报》"一句话带过"说。重新检视证据发现,《纽约时报》对刘案做了三处报道,其中一段发表在头版。《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均在第一时间做了深度报道。克劳福德等人的论断不符合历史事实,刘案判决一开始就引起了美国主流报纸的广泛关注,它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弗莱克斯纳报告》不仅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开启了美国现代医学教育认证的新时代。《弗莱克斯纳报告》倡导医学教育认证缘起于美国当时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政治文化理念、医学教育高度自治和分权制管理的传统以及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共同诉求。该报告的出现明确了医学院的入学标准、学制、州医学考试委员会的地位,为后来的医学教育认证提供了依据。在《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影响下,美国医学教育认证制度也从步履维艰的萌芽阶段逐步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纽约时报》4月4日报道,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单论工资,在全球28个国家的老师中,中国几乎垫底儿。而《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称,本来旨在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的绩效工资改革,在一些地方却被质疑拉大了地区教师待遇差距,从而导致了一些地区的乡镇教师迫于生活压力选择逃离讲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