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言,是指与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语言。报纸是新闻传播的媒介,而这种传播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种语言主要是属于现代汉语语系(就本国而言,报业的发展已有外向型倾向,当然就有外文,还有少数民族语系等)。现代汉语汇融了我国七大方言系统。地方报主要是地方读者看,主要对象是农民,而农民则是方言的主要拥有者。地方报要贴近读者,也就是贴近农民,有时就要有方言特色。虽然这些读者的地位、层次、素养,志趣、爱好等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文化水准不高,这种状况还会长期存在,因而方言特色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方言有妙语,得者文气新.翻阅众多报纸,方言词句在特写、通讯等新闻稿件中被频频使用,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眼球. 方言是群众的语言,也是地方文化的结晶.如果把适当的方言词句运用到新闻稿件中,那么,新闻语言就会鲜活起来,新闻就会"悦读"起来,无疑有利于烹调出适合读者口味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3.
一“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采写的新闻。这种报道方式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感强;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可读性强,从而使新闻作品易于贴近读者。一般来说,现场新闻有以下特征: 一、可感性。现场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通常的消息侧重于文字记叙,现场新  相似文献   

4.
通讯主题在通讯作品中出现的方式和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式和形态,也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这应该是通讯写作的一个研究课题,对于通讯写作十分重要。1、暗藏一暗示:隐形主题在这类通讯作品中,通讯主题是暗藏在新闻事实之中的,它被作者暗示给读者。隐形主题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作品中没有概括主题的明显文字。这类通讯作品当然是有主题的,但是它的主题暗藏在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作者并不用文字语言明白地表露出来。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之中。受作者选取事实的角度、组织材料的方法等写作技巧影响.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  相似文献   

5.
(二) 通讯特写,往往反映事物的全过程,篇幅可以长一些,时效性虽然也很重要,但没有新闻特写要求那么严格,只要抓住了新闻由头,多少年以前的事都可以写进去,它与新闻性的报告文学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通讯特写适合于写人物和事件,要有细节,寓理于情,该简练的地方惜墨如金,该细腻的地方泼墨如水。这种体裁写起来比较自由,可以写景,可以柔情,  相似文献   

6.
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新闻通讯选评》(上、下册)分新闻、通讯特写两个分册。新闻分册共选入147篇作品,分三大部分:重大事件新闻、连续报道和社会新闻。通讯特写分册共选入65篇作品,分五部分:人物通讯特写、事件通讯特写、风貌通讯特写、政论通讯特写和长篇报道(著作)节录。它汇集了美、英、法、意、日、澳、西班牙、联邦德国以及苏、捷、保等国家记者的作品,写作时间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达一个多世纪。其中有文学大师和名记者高尔基、杰克·伦敦、狄吏斯、伏契克、西蒙诺夫、爱伦堡、波列伏依、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诺、约翰里德、史沫特莱、法拉奇、李普曼等人的作品。翻读他们的作品犹如在进行一次历史的巡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重要战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相似文献   

7.
如何吸引受众的兴趣,是各家媒体竞争的主要战场,现场感、视觉化一度被受众视为报道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的载体不断细化,故事化新闻应运而生。从最早的特写、长篇通讯,到现在的社会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故事化写法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8.
悬念两字,本指心中牵挂或挂念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解释为: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作,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的心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种“文贵曲”往往也是运用悬念手法取得的效果。那么,新闻写作(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能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呢?在新闻界曾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9.
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民生新闻报道逐渐受到读者的认可,一些反映民生的新闻照片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摄影记者如何对民生新闻进行拍摄成为新闻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做好民生新闻的摄影记者,不仅要注重新闻主体的瞬间抓拍、特写照片的拍摄,还要注重收集相关的背景故事,力求图文并茂,向老百姓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一、硬性新闻和软性新闻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新闻可以分为硬性新闻(或硬新闻)和软性新闻(或软新闻)。软性新闻有时也称为"特写"、"人物特写"或"通讯"。硬性新闻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事件。它客观地记述  相似文献   

11.
特写特写这个概念,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文艺性特写。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曾经广泛使用特写这个词。作为文艺性的特写,今天被一般人称为报告文学。一种是新闻性的特写。新闻性的特写亦称特写新闻或新闻特写。它又有两种:特写性的消息和特写性的通讯(通讯特写)。平时讲新闻特写或特写新闻,是把特写性的消息和特写性的通讯归入一类。  相似文献   

12.
徐月高 《中国记者》2024,(4):120-122
<正>在新闻报道中,通过讲好故事增强消息、通讯等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感染力,是媒体人的一项基本功。创作新闻评论同样需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故事。事实证明,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生动精彩、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让评论增鲜提味,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引发共鸣、促进传播。  相似文献   

13.
谢怀基同志是新闻界熟知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当了《辽宁日报》的副总编,也非因为他参加新闻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而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出震动读者的新闻名篇。有人说谢怀基是新闻界新升起的一颗明星,并非过誉之词。近年来,在万马奔腾的新闻角逐中,他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他有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好新闻奖的就有五篇(含合写的);他有十篇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作品被选八《中国优秀通讯选》、《全国好新闻选》等选集中;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4.
从最近一个时期一些报纸发表的现场新闻作品来看,其中确有不少上乘之作,读者视为珍宝爱不释手,它们为报纸增了光,添了彩.但是.也有一些挂着“现场新闻”题图的新闻作品,却不像现场新闻.有的属一般消息、通讯;有的像新闻故事;有的叫“故事新编”更合适.  相似文献   

15.
稍有经验的新闻记者除了能够写现场新闻报道之外,还应该具备写特写报道的本领,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它是已在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中被普遍认识了的,毋庸赘述。特写这种形式在新闻写作范畴里,大致可分为新闻特写和一般性特写两类。前者就是用来补充现场新闻报道之不足,记者利用所掌握的材料向读者提供有关某一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具体活动以及记者对事件的说明。这就使读者对该新闻事件有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有“立体感”。一般性特写的时间性较小,主要是满足读者各方面的知识和趣味,所叙述的事情可能很细小,但绝对不是枯燥无味,也不是与新闻无关。这两类特写的共同点必须是以叙述人物的行动和  相似文献   

16.
新闻特写既寓事、理、情、景于一体,又以新、短、快、活而见长,是一种特征显著的新闻报道体裁。它通常被认为是从消息和通讯中派生出来的,它与消息一样需要简要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但消息旨在说明新闻事实的基本情况,而特写则以绘声绘色地报道新闻事实而取胜。特写与通讯都要求用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但通讯侧重于向读者展示新闻事实的纵向面,  相似文献   

17.
孙朋 《视听界》2002,(3):44-45
科技新闻是新闻机构对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报道,它要求迅速及时,真实可靠,以事实说话,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科技新闻主要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等表现形式,担负着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新闻播音的情感因素是个客观存在,它贯穿在每一件新闻作品和整档新闻节目中。可以说它不仅是播音过程中信息的传输通道,也属于新闻作品与新闻节目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新闻内涵之一,而且对受众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作为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评论或其他文稿,都是记者、编辑、撰稿人之所为,记录的是社会人的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不带有社会人的情感色彩,特别是通讯、特写等专稿类新闻作品,情感色彩往往还很强烈鲜明,而播音员播读这些作品,有声有息的向受众传言时,更是实实在在的现身情感…  相似文献   

19.
现今,在一些纸媒体上,时不时会冒出一些语言拖沓、内容冗长的稿件,被行家里手冠名为"垃圾长稿"。这种稿件泛滥对媒体是致命伤,浪费版面浪费读者精力,损害传播信息、宣传政策法规的功效,最终影响发行量,冲击广告收益。让长稿短下来,很有必要。新闻的特点就是新、短、快、活、实。短是新闻价值要素之一。新闻"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网络媒  相似文献   

20.
一直都说让我们的报纸贴近读者,而且是强调要“贴近,贴近,再贴近”。那么,贴近读者的切入点在哪呢? 一、贴近,首要克服“疏远”。 “疏远”是一种意识。比如,以往长期存在的“报纸是指导者”的观念,虽说强调了改变,但“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类的报道还是时而见诸报端;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常常不自觉地使用“要求如何”“应该怎样”之类居高临下的口吻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