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在正规培训之外所进行的所有学习活动。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填补正式学习的缺口;有助于拓展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非正式学习主要有"由教师个人发起的非正式学习"和"由人际互动促成的非正式学习"两种形式。要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就必须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学习时间、空间的保证;赋权于教师;建设合作信任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2.
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对广西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调研广西中职教师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现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中职教师认可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为促进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应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多与校外同行、专家和企业交流的机会,建立在线学习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16):11-12
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自发、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教师各项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正式学习的策略,即改变教师的传统学习观念,增强非正式学习意识与动机;优化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完善教师非正式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推动知识共享;重视教学反思,促使经验积累;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胡亚慧 《考试周刊》2014,(25):13-14
终身教育用事实证明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非正式学习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构建和谐的教师非正式文化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重要途径。利用自编"关于教师学习的问卷调查表"并辅以访谈法,在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选取了七所中小学的15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正式学习具有机会差异性,中小学教师对于正式学习的作用具有两极分化的看法;而非正式学习具有机会均等性,中小学教师对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评价。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灵活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正式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的非正式学习。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学习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正式学习以外最主要的知识和能力获取渠道。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重视,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路径的转变;是开辟高等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分享的新途径;对促进教育的多样性和公平性具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非正式学习也面临理论政策支持缺失、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方式滞后、非正式学习社会资源缺乏、校园非正式学习环境不够完善等困境。建议从建立理论政策支持,转变高校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方式,加强物质学习资源保障,优化非正式学习空间等途径破解大学生非正式学习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是指导学生的需求,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也是新世纪对语文教师的必然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明白非正式学习的作用,增强非正式学习的意识,落实非正式学习的行动,勤于阅读,乐于交往,善于反思,注重网络学习,积极参加教学研究,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继续专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教师自身各项素质的提升。当前,国外许多教师通过非正式学习来实现继续专业开发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一是影响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因素研究;二是改善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策略研究。在回顾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外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不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学习是大学教师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丰富大学教师的洞察想象能力、提高综合交叉能力、发展知识谱系能力、增强学术自主能力、促进合作分享能力、提升反思批判能力,对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为了促进大学教师更好地开展非正式学习,实现其学术创新,社会、政府和学校应该从转变学习观念、优化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能力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主要探讨非正式学习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并提出非正式学习的实施模式以及非正式学习实施与促进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把教育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框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请中学语文教师评价11项来源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中学语文教师认为,"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与"自学课外书刊"是专业知识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来源,"教学观摩活动"、"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比较重要的来源,而"在职专业培训"、"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和部分职前教育课程对专业知识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提出了促进中学语文专业知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幼儿教师学习指的是幼儿教师在职场生涯中,立足于教育教学工作而开展的旨在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位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幼儿教师学习是属于非正式学习,学习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学习操控程度的自主性和学习内容性质的问题性是幼儿教师学习的基本特征。幼儿教师学习的价值体现在:是幼儿教师适应时代挑战之本,是幼儿教师促进幼儿发展之基,是幼儿教师体验职业幸福之源。  相似文献   

13.
“数字布鲁姆”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正式学习是知识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形式。各种新的教育理论、信息通讯技术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都为非正式学习的发展及其学习环境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布鲁姆"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时俱进的成果,是在数字时代的修正与更新,对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及其环境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对"数字布鲁姆"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阐释,以期提高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4.
教师学习团体的性质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旭林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4):50-54,65
有较为成熟的个案支撑的教师学习团体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一种有效学习模式,它是教师教育系统的子系统,能够为教师自主协作学习提供平台,并凭籍"社会相似性"对教师产生吸引力;具有"群体有效性";能够促成"教学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团体组织结构扁平;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实现团体的自我超越等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微博的基本特征,初步探究了微博应用于非正式学习的优势,并以新浪微博为例,构建了基于微博的非正式学习模式,为移动式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依据,也为以后有关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终身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教师的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学习的现实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使终身学习内容不断深化,远程教育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座谈的方式,对安庆地区初任教师专业素养进行现状调查,从初任教师的教育信念、教育理念、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四个方面分析,反思教师职前教育的现状,初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改革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初任教师人职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终身化学习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地学习,教师学习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滞后于教师学习的需求,且不符合教师的工作和认知特点。本文以英语学科教师为例,探讨了教师行动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以期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9.
根据web2.0环境下研究生非正式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所反映的基本情况,将自我导向学习方式与web2.0环境下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相结合,提出了一个集协作、个性化学习环境为一体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促进研究生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the current interest in informal learning seems recen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rofessionals have long had an interest in informal learning‐the ways that people learn outside of formal structures. The earliest forms of learning for work were informal, including de facto and formal apprenticeship programs and the “school of life.” Contemporary interest bega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with the rise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the 1970s and 1980s, focus shifted to adult learning theory and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both of which explore the roles of interventions other than classroom learning. The early 1990s brought two practical applications—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s and edutainment—followed by a third in the late 1990s—knowledge management. Discussions of informal learning arose in the 2000s. Each movement offers practical lessons for designing informal learning to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