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题材的作品,关键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统一。本文从梁启超对《桃花扇》的一个批注谈起,以《桃花扇》中的人物史可法的结局为例,阐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历史事实的“点染”,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本尝试从剧情发展,作创作心态以及时代精神和人心理三个方面讨论、分析《桃花扇》的结局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再创造,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首义英雄》再现了以吴兆麟为首的一群平凡勇士的生活、斗争图景。小说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生动的细节描写为形式,使历史人物和小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而根本有别于为追求刺激和娱乐而任意虚构的所谓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本以《闯王进京》、《闯王旗》、《甲申祭》三个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历史剧为例,分析了现代戏曲历史剧在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上的发展轨迹,并以《甲申祭》为个案着重讨论了当前历史剧对历史人物隐蔽的心灵空间进行探寻的人观照倾向,以及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我国十七世纪末期出现的一部杰出的历史传奇。其题材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中心、为线索,贯串了明朝崇祯末年及弘光王朝从动乱到覆亡的悲剧历史。《桃花扇》既有很强的思想性,更有高度的艺术性,以艺术的真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试一出·先声》中借老赞礼①之口说:  相似文献   

7.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辨证关系;文坛及影视作品中历史题材创作的现状;《首义英雄》的思想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既受到历史真实的制约,又受艺术规律、艺术创作法则的支配.一部好的历史剧应该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西行漫记》是一部首次向世界真实报道三四十年代中国红军,中共名领导人及其生活方式,信念,目的的划时代报告学巨,作家在处理这部作品的主体,客体辩证统一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真实,艺术独创,艺术空间的对立和统一,提出了读关注的社会问题,描绘了人的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以及概括而不笼统,严肃而不枯燥的语言等艺术手段,使这成为风行世界的真实记录历史的经典性献和20世纪报告学的艺术丰碑。  相似文献   

10.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追求文学审美价值的基础,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艺术的真实性是艺术创作的标准之一,在艺术创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结合小说和翻拍剧《如懿传》,从艺术真实的"虚实"关系和"真假"关系两方面入手,对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历史真实)作一番解读,以期对两者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全书围绕曹、刘、孙、司马四人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从曹操到司马懿,首尾呼应,重在展示历史事实;另一条是刘备、孙权,重在表现作者的情感、道德取向。这一结构使作者既尊重了历史的既定结局,又在主体情感上树立了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罗氏独特的英雄史观是他艺术表现的有机手段,成功地融合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意义上,再现“历史真实”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述。历史影片的成功不在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为“历史”绝对客观的真实已经完全消弥。“影视史学”和“书写历史”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真实标准。历史影片的成功之处是“客观历史精神和主观艺术想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针对"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个主题,从《桃花扇》的艺术结构和创造方法这两个方面来看作者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16.
《受活》:艺术真实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连科的《受活》对传统的艺术真实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由表层的真实转换为内在的真实,由大众的真实上升为独特的真实,从而达到了更深刻更本质的真实,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是一部长达四十余出的优秀历史剧。它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几乎概括了崇祯灭亡前夕的1643年至弘光覆亡的1645年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反映了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社会风貌,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使它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成为有着强烈战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桃花扇》的这种高度的思想性,是借助于精美的艺术性表达出来的,它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它的伟大成就,把中国古代戏剧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剧,它以真人真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真实,总括  相似文献   

18.
衡量一部电影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生活真实”能否与艺术真实完美交融,就是观众对艺术家所描绘的生活的肯定态度。“所描绘的生活”契合观众的心理积淀,能产生共鸣,艺术的目的就达到了,艺术作品所生成的“艺术真实”也就实现了,反之亦然。《牛棚》这部影片,从整体的构成质数上分析,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故导致艺术真实的缺席,本人以为这是一次艺术上的遗憾,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艺术航行的起点:从《牛棚》的艺术失败中寻找实现“艺术真实”的可操作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青春之歌》是红色经典作品中少有的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作者从创作之初就将自身生活的影子融入其中,力图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史以及知识分子的改造史,众多知识分子则声称他们的改造史就是小说表现的那样。在对历史与文本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中的斡旋游走,并将这种艺术虚构最终上升到历史真实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大众的政治教化目的,这也是众多红色经典作品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杨尘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他的研究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近年发现的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杨尘因1919年日记手稿,记录了他创作的作品多达十余部,其中就有《民潮七日记》——长期被列为五四爱国运动重要史料——这部杨尘因亲历现场撰写的日记体纪实性文学作品,至今尚未有人对其进行文学维度的研究。文章在细读其1919年日记的同时,从创作过程、叙述视角、写作态度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此书进行文学解读,以期探讨杨尘因写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