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什么是演义?演义与小说有什么关系?在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中,这个看似已经明确的问题,近年以来,因历史知识普及读物(如《五千年演义》之类)冠以“演义”之名而走俏,它开始被一些人怀疑了。一篇题名为《“历史演义”与“历史小说”——从<五千年演义>的畅销谈起》的文章认为: 历史演义被划归小说之列,不知始于何时。至于按时下流行的观念,它已经成为某种小说的代名词——包括近年出版的《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均作如是观。其实这种观念未必准确,也未必符合“演义”二字的初衷。……从元人平话的崇尚夸张,到罗贯中的“七分实事”;从章学诚的否定“虚实错杂”,到蔡东藩的“无一事无来历”;古代演义中虚实关系争论和发展的趋势,大致是小说  相似文献   

2.
三国故事和关于三国故事的表演由来已久,至宋元时期已传播广泛。讲史之“说三分”与杂剧之三国戏为三国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二种艺术形态,二者同生共长,关系密切。元杂剧之三国戏所演故事基本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多截取平话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平话的全知叙事方式、人物性格形象、超越史传的艺术思维、以及尊崇刘备集团的叙事倾向等,都对三国戏的演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5.
《隋唐志传》是中国小说史上较早产生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的基本创作模式是“按鉴演义”,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当时的历史小说创作观念。但由于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隋唐志传》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小说中加入了较多民间色彩较浓的材料,同时也抄袭、移植了一些《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从而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文学色彩也有所增强。这种探索虽然还比较粗糙,但体现出了作者对历史小说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因而有一定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承宋元讲史平话而来,是我国长篇白话小说最早出现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问世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其开山奠基之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小说贯穿了整个明代,曾一度成了长篇白话小说的代称,直到清中叶乾隆、嘉庆年间才逐步走向衰落。历史演义小说的衍变分为五个时期:开辟方向的示范期、萧条沉寂期、重新起步与复苏期、繁荣因革期和走向衰落期。  相似文献   

8.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既有历史因素,又有主观条件。小说《杨家将演义》的问世,更具有其特殊性,它兼有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双重性。从杨家将故事由历史、戏曲(元杂剧,明传奇)及小说的流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杨家将演义》之成因,《杨家将演义》仅为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类小说中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9.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10.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1.
怀疑《残唐五代史演化传》非罗贯中所作的理由不能成立,应该尊重版本的题识,承认罗贯中的作权。孙甫(998-1059)是宋代名史家,所《唐史记》七十五卷,论议宏赡,此书称孙甫为“待诏”,开首即引其《史记》世系以演说之,则其时不应太晚。小说所叙李存孝打虎、李存孝之叛等,亦成为书较早的内证。《残唐五代史演化传》的创作起点与《三国志演义》不同,走的是抛开较有史传意味的《五代史平话》,有意识强化“瞽传诙谐之气”的路子,从而创造了另一种历史演义的体模式,包孕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一部伟大文学作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文学工程;它浇灌着作者的汗水和心血。“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的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是最后加工成书的作者罗贯中的辛勤建树,而且也是包括三国以后历代创作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剧作者以及史学家们共同创造的文学工程。它是作家的才华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相结合的典范。值得重视的是,在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对最后完成《三周演义》这一巨大的文学工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趼人一生创作了《痛史》、《两晋演义》、《云南野乘》等三部历史小说,并在《两晋演义序》、《历史小说总序》、《月月小说序》等评论中专门阐发了他的历史小说观。其历史小说作品及其历史小说观,对明清历史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既有所承继又有所革新,显示了晚清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程明社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3):25-27,41
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以《三国志》为背景,《三国志平话》为出发点,《三国志演义》为归结点。《三国志》尚无貂蝉其人,故事粗具梗概;《三国志平话》中已有貂蝉、有了美人计;《三国志演义》中貂蝉形象更加饱满、美人计更加缜密。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人们的价值选择:美人计日益缜密说明从晋代到宋代再到明代,人们崇礼与尚智兼重但更为尚智;貂蝉逐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证明女性价值逐步得到凸显;借助貂蝉,人们还阐释了对关羽这样英雄的理解,即英雄当不好女色。  相似文献   

16.
历史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大种类。它独具的创作特征,经过“说三分”的说话艺人和罗贯中的成功的艺术实践,在《三国志演义》里闪耀出光彩照人的艺术美。明代中叶以后,《三国志演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许多文人竞相仿效,编撰了大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其浩瀚几于正史分签并架”。虽然,这些演义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大多不能与《三国志演义》相比;但是,在它们的陪衬之下,《三国志演义》更显出是小说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楷模,《三国志演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七擒七纵”蛮王孟获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从史书上的文本记录到演义小说的文本描述,其故事的成型和演变却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到文人士大夫的传播过程。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本。其传播的特征也不尽相同。而这又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学氛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一、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基本知识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例,二者都属于历史小说。但《水浒传》可定位于英雄传奇小说,《三国演义》则可定位于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多吸收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19.
《东周列国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重要作品,在1995年被我国电视剧艺术家改编成为电视剧《东周列国》。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富于创新精神的改编式塑造,通过剧中史实的有机融入、人物活动的适当虚构、人性化的深入开掘、女性形象的别样塑造等艺术手法使这些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东周列国志》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一些“另类”女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在对男女关系描述时注意到了爱情的因素,一些女性敢于追求爱情,为了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很多佳话.虽然冯梦龙对女性的态度有一定矛盾,但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早期历史小说相比,在女性问题上还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