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V从出现伊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的一支"影像自来水笔",使影像制作能在一种更为宽松自主的创作平台上书写。DV创作中的导演艺术超越了传统,它强调亲身参与其间,操作设备完成作品。以此来实践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情节展现等方面的艺术构想。导演艺术的变化使更多人在创作DV时当上了自己作品的"导演",拥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这也促使了DV创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
“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雨  路阳 《新闻界》2013,(10):30-34
近年来在网络盛传的"屌丝"一词,反映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完全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屌丝"从网络上向现实中漫延和传播,使得这样一个近乎粗俗的词语,成为了代表着极富指向意义的社会表达。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屌丝"现象有鲜明的亚文化成因,并呈现出独有的亚文化特性。面对其不断地传播和漫延,不仅需要我们去客观关注这一现象,更需要对其进行学术化的反思以及谋求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罗建光 《今传媒》2012,(2):138-139
随着DV摄像机和计算机的普及,DV短片在当今高校已成为学生短片创作的一种潮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的DV作品创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DV("Digital Video",指数码微型摄像机,可以引申为使用微型数码摄像机拍摄制作的电视作品)作品体现了青年学生对影像话语权的掌握.通过DV作品,他们观察和体验生活,表达意见,传达对各种问题的思考.这类作品成为社会影像作品格局中的一支力量.大学生DV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反映出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格,折射出他们观察生活的广度、深度,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态度,成为透视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的途径.DV创作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刘欣雅 《新闻世界》2012,(5):99-100
网络春晚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央视网络春晚中体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关注。央视网络春晚强化了“草根”话语权表达的实践,尝试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加以融合,体现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和多元表达。同时,央视网络春晚本身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青年亚文化从幕后推向台前。  相似文献   

6.
毕蜂  吴静 《新闻界》2003,(5):62-62
自1999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DV作为一种从个人出发的影像表达,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尝试。一部分农民也开始拿起DV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农民拍DV,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值得引起重视。纵观当今我国的DV界,农民拍DV时间虽然短却发展很快,目前大致有三种方式存在:1.自我娱乐这是农民拍DV最原始也是最普通的方式。大部分拥有或能接触到DV的农民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记录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断,如婚嫁、生日等。这些素材的选择和处理往往带有随意性,远远不能…  相似文献   

7.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苏柳 《新闻前哨》2020,(2):81-82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动形式,实现了互动过程中身体的缺席向在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女性身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众多的社会议题通过围绕女性身体的讨论表现出来,如话语权力问题、消费主义、青年亚文化等。传统的性别文化和观念仍发挥着作用,但女性意识也出现了觉醒,女性开始掌握自己的身体,表达自我,追求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炯 《传媒》2004,(8):40-41
6月,广电总局新颁布的<加强影视播放机构和互联网络播放DV片管理的通知>给为数不少的民间DV爱好者带来了高温天气以外的酷热:新的政策意味着今后的DV作品从制作播出到送选评奖都必须在省级及其以上的广电部门备案并接受事先的内容审查.尽管广电总局此举主要针对那些存在题材晦涩、内容消极等问题的DV作品,但在6月6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视大赛创作研讨会的间隙,一名参赛的大学生作者还是表达了很多民间DV作者的想法,对于DV作品播放的政策管制,将肯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以及后期的资金回收.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备受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从后亚文化理论及其语境出发,通过'符号表达'仪式展演'与'线上狂欢'三个层面探析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网络'丧文化'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应对其作客观评析,但其背后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化倾向与自恋主义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1.
校园网络文化:从边缘到主流 自从1996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开始了网络规模化建设的进程.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赵鑫  黄兵 《今传媒》2011,(12):79-80
在影像传播时代,DV以其个性传播的特征,日渐成为个人进行影像表达的重要工具。DV影像传播不仅是一种技术的进步,更是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实现了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播的个性化、自由化、平等化,成为一种理想的话语表达空间,具有深远的传播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代文化,在传播范畴中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其消极的影响。引导网络亚文化以及衍生事件的传播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传播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现状入手,解析网络亚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以及偏离迷失的生态状况,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启示与重构中,探求其良性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新媒介的崛起,开放的公共空间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之中,在此过程中,网络文字涂鸦成为亚文化群体宣泄、反叛和解构的工具。通过文字涂鸦,公众表达的原有障碍被消除,新闻的生产、消费和传播模式被颠覆。涂鸦者主要采用拼贴的方式来解构文字,重构代表个人经验的符码;接受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解读并映射自身,他们将意识形态话语注入其中,并由此建构起共同的话语空间。网络文字涂鸦亚文化是网络社会中一种符号化的抗争,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游戏狂欢,其对权威话语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2):58-62
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6.
高瑞 《今传媒》2020,(2):56-58
本文以"天府事变"组合的嘻哈说唱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社区——百度贴吧、网易云音乐、微博等进行网络民族志观察,基于文化研究、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等相关理论,重新审视青年亚文化的嘻哈说唱,对其进行符号再现与解读,探求"天府事变"说唱文本中的话语秩序,并对嘻哈说唱风格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嘻哈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探讨嘻哈亚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亚文化现象,网络吐槽式影视评论短片与以往亚文化现象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抵抗性方面:它对商业化与庸俗化的大众文化商品的抵抗更明显,并包含了带有网络民族主义色彩的观念,只是偶尔对主流文化表示抵抗。而这些特征与制作者的草根性、网络原创视频亚文化传统、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商业化与有限收编等多重因素相关,正是它们使得这类短片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文化抵抗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11):9-13
微电影对边缘阶层话语权的拓展,使亚文化的表达成为网络微电影中的重要征象。而微电影亚文化在获得表征的同时,被特权阶层以政策、商业、知识和意识形态手段收编和掩盖。在更宏观的视野下,互联网媒体呈现的真实并不是文化的真实或者社会的真实,而是意识形态的真实。在权力的监控和干预下,看似兴盛的亚文化表征总体上并不能触及强权结构的中心或推动文化民主化进程,而呈现为一种逐渐丧失意义的浮华。  相似文献   

20.
常烨  文慧 《新闻前哨》2011,(8):45-47
通过回顾亚文化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文化与媒介以及亚文化与媒介的关系被揭露出来。大众媒介在本质上仍培育着大众文化,亚文化的真正发展需要一种较之大众媒介更为自由开放的媒介,而赛博空间为此提供了难得的可供利用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赛博空间还在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强化方面对亚文化群体具有实在的意义,这使得亚文化得以在其间稳定而彰明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