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蓓 《声屏世界》2010,(7):57-57
受众是媒体的服务对象,也是衣食父母,媒体必须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受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尊重受众的收视习惯,才能找准节目的定位,合理安排节目的播出。宜春广播电视台谋求节目创新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以受众为本,  相似文献   

2.
在交互传播模式下,受众偏好显现出很多新规律、新特征,需要我们突破传统传播学的旧有模式,通过大量的初评研究去揭示这些规律,从而提高节目编排水平和媒体运营水平.本文选择节目类型这一变量,观察了受众选择不同收视方式与收视不同类型节目的关系;通过分析直播、时移、点播三种收视方式在收视时间的限制和收视自主性两方面的不同特征,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解释,揭示了"时效重直播"、"自主重时移"这两条规律性,反映了在交互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在对传播方式的控制上,是随节目的时效性和自主性的强弱变化而变化的.据此,本文作者提出了在交互传播条件下对内容编排和传播形式选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写在前面     
《现代传播》2012,34(4)
2011年,中国电视媒体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并引发广电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陈晓洲、周欣欣的《2011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观察》基于CSM媒介研究的收视调查数据,对2011年电视频道和节目的收视市场进行分析,以期为各级电视媒体应对未来市场之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铁视频媒体自身具备封闭的抗干扰环境,及地铁到站咨询吸引受众主动收视,媒体到达率高达100%。受众的乘坐时间长,丰富的节目保证了较高的媒体关注度。  相似文献   

5.
林霞 《新闻世界》2013,(4):74-75
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是电视媒体的首要目的,其满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作为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节目内容的选择到剪裁、直至节目呈现的形式,都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使节目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旨在从受众需求的视角,探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创新。  相似文献   

6.
程敏 《声屏世界》2016,(12):60-61
从某种意义来说,广播电视传播是以服务受众需求为第一目的,受众甚至掌握着广播电视节目的生杀大权.研究受众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分析受众在收听收视过程中有哪些思维定势效应,对于有的放矢进行广播电视品牌建设与节目研发,对于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7.
一、媒体与受众的互动 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新闻由于沿袭了固有的宣传模式,一直用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我说你听,我播你看"的单向性传播轨迹,使已经尝过网络媒体甜头的受众感到了不习惯,甚至反感.据于此,电视媒体开始探索节目的互动性,特别是在娱乐、服务等类型节目中,尝试让受众直接参与,实现双向交流和互动.这一创新让观众有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全新感受,电视节目的收视也再现新高.其后,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尝试强化"互动性"这个功能,通过访谈、评介,甚至现场评说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把来自第一线受众的意愿带进新闻,从而使新闻的贴近性和可看性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8.
一、媒体与受众的互动   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新闻由于沿袭了固有的宣传模式,一直用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我说你听,我播你看“的单向性传播轨迹,使已经尝过网络媒体甜头的受众感到了不习惯,甚至反感.据于此,电视媒体开始探索节目的互动性,特别是在娱乐、服务等类型节目中,尝试让受众直接参与,实现双向交流和互动.这一创新让观众有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全新感受,电视节目的收视也再现新高.其后,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尝试强化“互动性“这个功能,通过访谈、评介,甚至现场评说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把来自第一线受众的意愿带进新闻,从而使新闻的贴近性和可看性大为增强.   ……  相似文献   

9.
白晶 《记者摇篮》2009,(5):92-92
电视法制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类型出现,迅速成为继新闻、娱乐节目之后的第三大电视节目门类。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电视台纷纷推出法制节目,导致同类节目竞争激烈,节目定位重复率高,导致许多法制节目遭遇收视瓶颈。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首先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从文化层次、专业与否、收视心理对法制节目受众进行细分,分析每一类型的受众的具体收视需求,以不同类型受众的不同收视心理和收视需求为出发点,策划、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法制节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和残酷,尤其是地方媒体的新闻节目,在与中央电视台竞争中,更多是处于劣势.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确立有限的受众市场,在摸索新闻本土化过程中,使用本地方言进行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诞生了.  相似文献   

11.
郑蓉 《东南传播》2011,(2):123-124
随着境内境外强势媒体对体育资源的垄断和集中,地方体育频道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在这样的内外夹攻之下,必须重新定位地方体育频道的媒体属性,因地制宜地去根据本地受众制定相应的节目编排。在媒体素材和资源都相对缺乏的状况下如何突破重围赢得观众,这将是地方媒体节目编排的考验,节目编排的背后是合理且巧妙依靠受众市场的需求。地方媒体必须重视节目编排,合理地根据地域性不同,有区分地做好频道节目编排,才能在这么有限的发展空间独辟蹊径,保证收视率,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收视空间。  相似文献   

12.
收视率与节目品质之间存在明显错位:“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是什么导致了受众与专家对节目产生不同评价这种错位?本文从受众心理学出发,依据大量收视数据、满意度评价和电视媒体实践.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收视率与节目品质错位的根源。文章观点新颖,富于开创性,论述充分周密,行文条理畅达,对媒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收听收视和获取信息的习惯,发展速度很快,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受众对公交车载电视不满的原因主要是其节目内容和收视环境不能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作为在公共场合播放的媒体,公交车载电视面对多层次的社会群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媒体的传播观念从"传播者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转变,受众的收视需求被看作重中之重。于是,受众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促进了参与性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电视节目编排是一门节目综合艺术,又是一门时间分割艺术,编排者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观众的收视习惯,合理地安排节目的播出,尽可能多地将受众从其他媒体那里吸引过来.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编排专家佛雷德·西尔佛曼把节目编排称为"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最重要的秘密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媒体浪潮,传统的电视媒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主动分析受众的收视行为,摸索收视规律,根据不同观众群的收视习惯和收视需求,及时调整电视节目的编排,对节目进行排兵布阵,取得更高的收视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媒体浪潮,传统的电视媒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主动分析受众的收视行为,摸索收视规律,根据不同观众群的收视习惯和收视需求,及时调整电视节目的编排,对节目进行排兵布阵,取得更高的收视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吴敏  姜恋 《新闻前哨》2007,(11):66-67
什么是媒体的影响力?一般来讲,媒体影响力可理解为媒体通过自身的新闻报道、节目栏目以及社会活动,对受众的思想观念及对事件的认知产生影响的过程。媒体影响力的基础是客观、公正、理性的报道和健康有益的文化知识传播。媒体的影响力不完全等同于发行量、收视(听)率。受众只有长期认可某一媒体的报道价值取向,这一媒体的影响力才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刘娟  林日东 《声屏世界》2008,(12):61-61
节目编排是时间和空间分割的艺术.也是一种理念的体现。节目编排的核心并不仅仅在于怎样排列组合,而且在于对受众市场的把握,尤其是研究受众收视行为和收视心理以及综合开发节目资源效益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周思雨 《新闻窗》2013,(2):57-58
随着电视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尤其是各地方电视台之间的收视大战愈演愈烈,有效地占据、吸引收视群体成为各地方电视台的首要任务。而具有品牌价值的节目主持人以自己品牌式的风格吸引受众,继而又带动了节目和电视台的品牌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打造具有品牌价值的主持人、进行主持人策划变得十分重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