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关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的报道为源文本,将《中国日报》、新华网英文版、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同主题报道作为对照文本,深入剖析中西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所指一致时能指符号所表现出的偏离与重合。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其新闻报道行为具有译者属性,记者与译者身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会出现"译写融合";西方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与导语、对等方式与呈现策略等方面出现了能指的偏离。为了弥合中国事件在国际表达中的"空白",中方记者作为译者在书写本国事件时应该加强文化互文意识,遵循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并合理采用文化杂糅的译写策略,促进中西话语的能指重合,实现中国声音的国际创意传播与话语对接。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这一点在各国主流媒体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德国作为欧盟最具号召力的国家,其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对整个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明镜周刊》等德国主流媒体对华热点事件的报道为研究文本,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解读德国大众媒体对华的基本态度与舆论立场。  相似文献   

3.
利比亚战争爆发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战争进行了大量报道,本文对两大媒体报道的主题、基调、内容、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期盼中国主流媒体在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上能有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38-1943年对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报道为话语文本,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出发,对媒介文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和量化分析,从报道量,报道内容和报道走势三方面,探讨该报重庆大轰炸报道的新闻理念及运作实践,从一个侧面考察二战期间西方主流媒体上的中国抗战首都重庆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基于媒体议程设置概念,发展了媒体报道宏观评价系统;以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为基础,阐明了媒体报道微观评价系统。在此前提下,文章对澳大利亚主流媒体有关十九大的报道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分析,目的是揭示澳媒对十九大的评价特点。研究发现:宏观层面,澳媒对大会的重要客体关注不够,在有限的报道中,对其各属性的报道表现出明显的侧重或忽视;微观层面,所有评价资源中破坏性资源占比过半,且多数有益性资源受到破坏性资源的反驳或否定,多数模糊性或中性资源服务于破坏性资源,报道总体呈现破坏性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的肆虐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既有格局,疫情期间日本主流媒体纷纷聚焦于中国疫情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关注中国抗疫进展的同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框架,以"他者"的角度塑造中国抗疫形象。研究采取框架分析法,选取了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日本5大主流媒体的1090则日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题材框架、议题框架、叙事框架、态度框架四个维度探析了日本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媒介框架。研究发现日本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题材框架注重延伸解读,议题框架上中美关系贯穿整个议程,叙事框架被西方强调冲突的新闻价值观所绑架,态度框架借西方信源表达负面情绪。整体报道情况虽然呈现出中立偏负面的态度,但正面解读仍不可忽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今后中国提升对日传播效果、促进两国民意相通之关键。  相似文献   

7.
以评价资源中副词的评价作用为切入点,收集中日官方媒体中有关钓鱼岛的报道,并自建两个小语料库,加工转化为熟语料后,对其副词的使用进行检索、频数统计与分析.由于副词具有情感外显化的特点,因此通过分类对比有助于以小窥大,探究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经过数据对比论证,发现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中借助副词有效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态度,而日本官方媒体对于争议岛屿的处理语焉不详,态度模棱两可,在岛屿问题与其他双方关系之间举棋不定.  相似文献   

8.
胡兵  梁文 《海外英语》2011,(10):384-385,387
该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02年和2007年《今日美国》上有关姚明的报道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从而分析出这家报纸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对姚明议题的呈现方式和呈现形象。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10月18—2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了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主题的重要报告(简称"十九大报告"),为我国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制定了宏伟蓝图,描绘了清晰路径。目前我国新闻媒体陆续报道了各国政要、学者对十九大报告的评述,也有学者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视角对印度、德国、俄罗斯等有关中共十九大新闻报道进行研究,但运用语言学理论,聚焦某国主流媒体的系统分析还比较鲜见。为了彰显语言学视角的独特性,本专栏组织了三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语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费尔克劳(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以美国FOX News和CNN两家媒体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歪曲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其中的话语偏见。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双标、隐喻、文本架构、议程设置、互文性等手段,重构新闻"真实"、抹黑中国形象,涉华报道总体呈现出"病毒武器化、疫情政治化、地域污名化、中国妖魔化"的倾向,这背后反映出美国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语言社区中"他者"的认知偏见、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中国威胁论"、美国大选年特朗普政府甩锅中国以操控民意的竞选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甄真 《考试周刊》2011,(56):39-42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新闻媒体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由于美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涉华报道必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对两篇《纽约时报》上的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了媒体报道中反映的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因素,并揭示了意识形态偏见在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报道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一种综合性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孔子学院发展规模的日益壮大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英国主流媒体掌握着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其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极大地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孔子学院的品牌塑造。本研究选取2004—2022年间80篇涉孔子学院报道作为研究语料,基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采用量化与质化研究方法分析语料内容,探讨英国主流媒体涉孔子学院报道。研究发现,英国主流媒体对于孔子学院的态度存在历时变化和共时差异,自2014年以来,媒体集中聚焦孔子学院政治影响和争议事件,导致消极报道占主导地位。上述结果的产生,有媒体报道意识形态问题,也有孔子学院自身机制问题。据此,孔子学院及其相关组织可以加大转型宣传力度、控制学院建设数量、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加强属地社会联系、树立危机常态观念、突出受众本位传播、完善自身建设、改善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全面考察。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4.
宣传时代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媒介的基本职责,积极创新主旋律题材报道。更是都市报“主流媒体”意识觉醒的必然选择。“海西”建设作为福建发展的主旋律,《海峡都市报》在十七大前后连续推出两组“海西”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在报道的模式、视角、写作风格等方面积极创新。《海峡都市报》创新主旋律题材报道,是优化报业结构、追求主流化、强调以受众为中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近代《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历史文本总体勾勒出美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西藏图景。其涉藏报道倾向、议题设置被深深打上了浓厚的东方主义情结。《纽约时报》给美国民众提供了西藏的最初印象,即产生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效应,《纽约时报》构建的西藏形象对西方关于西藏的认知和话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慧 《宜春学院学报》2013,(10):114-116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以破记录的表现获得了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后,西方某些媒体和个人质疑的舆论便不断涌来.本文则是以国内外媒体 对此新闻热点的报道语篇为语料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国内外研究大多注重新闻政治语篇,而体育报道语篇的研究尚且极少.因此本文借助于评价理论的次系统之一态度的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层面对体育报道中中西方媒体评论态度的意义进行分析,对比中西方媒体在观点和立场上的肯定和否定态度资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媒体通过构建自己的叙事框架赋予文本特定的意义,从而迎合并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三份报纸发表的火炬传递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持有不同立场的报纸如何利用新闻标题、报道倾向、新闻视角、关键词这四个新闻要素搭建新闻框架,传播了怎样的态度、立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解读,《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如何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每日头版专栏的典型报道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法宝,报道先声夺人,精神具象落地,评论深度解读成为烘托典型报道的有力因素。同时,典型报道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也需要主流媒体对自身的报道路径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批判性话语为理论视角,就2013年至2016年间印度三大主流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和《印度斯坦时报》)对中国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并通过探究报道中涉及言语过程的文本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分析新闻报道者是如何选择和运用语言来传达对中国的态度。分析结果表明,这三大报纸主要围绕事件本身,对中国政府的处理方式、受灾者的感受等方面进行报道,体现了他们对受灾人群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但与此同时,这些报道中所选择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却处处表达出他们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和怀疑,在人为灾难,特别是政治层面的报道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以中西方新闻媒体对的温州火车事故报道英文报道为语料,自建2个容量各大于60000词的观察语料库。通过对中关两国主流媒体关于动车事故报道的词汇在基本信息、高频词和关键词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两国媒体在报道同一个事件时措辞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