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对类书的分类及其对类书文献的著录进行全面的考察,寻找类书演进的轨迹,探求类书在古代中国知识体系和图书目录中的地位.笔者认为类书渊源于古代的抄书,肇始于汉魏,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然而从汉唐公私图书目录的分类来看,类书仅仅是子部杂家之附属,自宋代以降,类书已经成为独立类目,并有更为详细的子目分类,由此也突显了类书在中国古代知识体系和图书目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古代类书的编纂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工具书。类书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创体两千年来对于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作用。《尔雅》可视为类书的萌芽。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曹魏,最早见于录的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黄初元年(220)的《皇览》。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官修类书。宋元类书种类繁多,北宋初年出现了名的“宋初四大类书”。明清时期类书走向兴盛和衰亡。清代的类书编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类书的体例益精、种类、数量益巨、检索愈方便,是对历代类书编纂成就的总结,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化的传入、自然科学的兴起,有些事物已难以用简单的事类来概括,类书的编修由盛传衰,,逐渐销声匿迹,其间达百余年之久。  相似文献   

3.
类书分类体系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生活认识的归纳与总结。类书分类体系的形成,正是构建于人类知识分类基础之上的。本概述了类书产生以前的知识分类,并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类书的分类特点、类目类型、立类和排序的思想和目的,作了较深入的剖析,从而勾勒了类书分类体系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日用类书是一种分门别类刊载民众生活常识的重要文献,而礼仪知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日用类书的书写从南宋以来书写经历了诸多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变化。以日用类书丧礼书写的为例,能清晰地展现不同时期日用类书礼仪知识书写的特点,及其经历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小说类书是类书的一种文学形制,也叫类书体小说集,是采用分类方式编纂的小说集。在类书史上,因每个朝代的文化结构和特点有所不同,小说类书也表现出不一样的风貌。明人借鉴前代类书的编纂经验,既继承传统又突破规则,其编纂体大胆创新,除了坚持固有的体例,又能综合丛书和类书的优长,创造出亦丛亦类和杂志型两种新型的小说类书,体现出更为开阔的图书编撰视野。尤其突出的是编者“以编代作”、题材选择趋向于小型化和专题化、评议之风与主观化色彩浓厚,这些特点恰好说明了明代小说类书编撰的变异与革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的流行,被看作严肃文学、流传几百年的古典名著不断被赋予新的表述方式,娱乐版、漫画版、缩写版……种种新装层出不穷。而据书商介绍,这类书的消费群主要是年轻人尤其是中学生。在一个网上调查中,有超过44%的人表示对这类书的欢迎。名著改编为什么能在学生群中刮起一阵流行风呢?我们该怎样面对这类名著改编的书呢?让我们听听各方声音——  相似文献   

7.
类书是古代知识浓缩的资料汇编,是古代知识的概括和集中。它通过知识分类的形式组织以往知识。从古代知识分类思想的渊源,古代造字造词法,"类"字的释义等角度分析古代知识分类思想是感觉相似性分类和主观联想式理解。类书中"天、地、人、事、物"分类形式是古代分类思想的具体体现。在西方近代科学新知识新学科类别的冲击下,类书的知识分类形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知识体系的要求。这种传统知识分类形式的缺陷是古代类书逐渐消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类书序跋所体现的有关明清小说类书之编刻观、"说部"刊刻之由、小说类书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的思想,有助于探讨明清小说类书的编刻情形,从而在古小说理论史上予以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9.
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约翰·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约于1397年出生在德国美因茨一个贵族家庭里.在他生活的时代,欧洲文艺复兴业已发轫,工农业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初呈繁荣.可是,作为纪录、传播和保存人类知识的印刷术却一直落后.十一世纪我国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而欧洲还通常用羊皮纸来抄书(也有些地方用桦树皮来抄书).羊皮纸既昂贵又笨重,几乎都藏在寺院和宫廷里,一般人很难看到.八世纪时,中国造纸术传到阿拉伯国家,十二世纪时传到了西班牙.十五世纪时欧洲造纸技术已应用普遍了.十五世纪上半叶,古罗马拉丁语法学家多那忒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旧的知识传播途径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同时,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Web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契机。学校站在知识传播的前沿,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质量的知识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概念的扩展、知识特性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知识传播与分配方式的变革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要树立新的知识质量观.  相似文献   

12.
试论知识军事时代军事科技期刊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军事是以高科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新的军事形态,是新世纪世界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军事科技期刊是知识军事传播的重要手段,具有存储、导向、优化、组织和传播等重要功能。积极发展军事科技期刊是大力推进知识军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佛教典籍中极其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及其著作,主要存留于佛教类书。文章从博物学的角度,以四部佛教类书(《经律异相》、《诸经集要》、《法苑珠林》、《释氏六帖》)为典型,分别从编纂宗旨、知识分类模式、古代博物学知识的扩展这三方面,论述佛教类书的博物学特色的演变过程,力求丰富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在编撰类书及相互唱和的过程中,宋人形成了崇尚学问的诗学观念;翻阅和熟读类书,则将大量的知识内化于诗人的创作能力系统.宋代著名诗人多有自编类书者,以备学力不到时临文一助.宋代诗人对类书的倚重与运用,是宋诗学问化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类书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类书的性质及特点类书,是辑录或杂抄各种古籍中有关资料,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次排比以供人们检阅的工具书,在古典文献中是独立于经部、史部以及集部之外,而又综合其要,(在子部中)单独立类的一种特殊的古典文献品种。我们还可以从类书以下的特点中进一步明确这种特殊的古典文献。第一,内容广博。举凡人间学问,世上知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小传,事物源流,政治沿革,典章制度,文章诗赋,成语典故,骈词俪语,医卜星象,无所不收,无所不及。第二,以杂见称。…  相似文献   

16.
宋诗与类书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宋之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文化总结与象征的类书在宋代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各种类书大量涌现,而文人自行编纂、以适临文之需的类书更是层出不穷。文学大家如晏殊、秦观、黄庭坚等都有纂集之作,更遑论其他士人。在一定程度上,类书表现为宋人文化水平的平均值。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文人积累学养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可使他们在濡毫之际左旋右抽,应对裕如。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的形成,与之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催生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智能机器从知识生产的辅助者进化为与人类并驾齐驱的“新生产者”。智能机器对割裂的学科知识进行跨界跨域整合,凭借一维的语言打通和聚合各种形态的知识,知识第一次以“非人”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知识观,摒弃知识只能“由人”来生产的理念,树立一种知识必须“为人”而生产的新理念。人类需要发展新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生产方式,为了人的发展、以人的方式生产知识,而不是以机器为目的、以机器的方式生产知识。知识的机器生产模式对人类的知识产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对于知识生产机器的驾驭能力要与智能机器的生产能力同步成长。教育中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是人的再生产,智能机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要素将参与到人的再生产流程之中。知识的机器生产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新隐喻,启示我们从机器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谢慧秋 《辅导员》2012,(15):42-43
进入四、五月份,中考的时间临近了,同学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当中,有些同学觉得政治无非就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再现,把复习看成是知识的简单重复,结果复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下面,我就略谈政治课的一些复习策略。一、理清知识脉络,做到心中有"物"。虽然初中政治科现在是开卷考试,但开卷考试不等于抄书比赛,有些同学总是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照抄书,所以对课文的知识根本不重视。可是,知识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对学生对教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传统的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着严峻挑战,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之中,新课改呼唤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又以他们自己对学习、对知识的理解为前提。所谓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习得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下中学生知识观的总体特征和学习方式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