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晓松  孙莎 《资源科学》2022,44(12):2399-2414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能否进一步促进城市工业实现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亟待研究。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特征,解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研究结果如下:①中国城市工业碳生产率总体呈波动性增长趋势,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现象十分显著,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现象并存,空间非均衡现象仍然存在。②数字经济可以赋能城市工业碳生产率,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工业碳生产率,也会通过溢出效应对邻近城市工业碳生产率释放促增红利,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③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现阶段绿色技术创新尚未发挥机制作用。④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因城市区位与创新环境差异而存在空间异质性,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周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具有辐射带动效应,而高人才集聚区则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未来应重视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破除城市“各自为战”的治理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城际绿色协同治理体系,突破地理边界以形成区域工业减碳合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本地及邻地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大于短期;伴随地理距离增加,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呈现“由正转负”的阶段性变化,485千米为其有效溢出边界。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创新、产业集聚与外资流入均可正向中介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机制变量的调节下,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还存在梯度增强过程。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层面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大都市圈这一精准的空间范畴内,地理邻近、经济关联紧密、创新资源集聚、技术转化体系发达等基本特征,为城市间的创新协同创造了条件。而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技术溢出,则是大都市圈创新协同的重要形态。论文在分析大都市圈邻近性因素对创新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利用上海大都市圈“1+8”城市群2005-2019年面板数据,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对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上海向周边城市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大都市圈内,空间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对技术溢出都有显著影响,而经济邻近性对技术溢出的作用不显著。(2)运用门槛效应模型识别检验发现,空间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具有单一门槛值,存在空间、经济突变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强化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互动、优化提升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大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创新能力与创新合作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4.
戴志敏  余志伟 《软科学》2023,(7):97-103
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实证方法系统探究了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表现出地区异质性;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边际递增;以政府科技支持为门槛变量时,互联网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递减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发展不仅能提升本城市创新能力还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解析与影响效应研究对推进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数字经济赋能创新绩效提升的直接和间接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机制,基于河北省2010-2020年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河北省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检验分析数字经济赋能河北省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效应,探析数字经济对创新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河北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间接提升创新绩效;数字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促进邻近地区的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郑万腾  赵红岩  范宏 《科研管理》2021,42(4):138-146
强化数字金融发展的创新激励效应,是我国在后疫情时期坚持创新赋能业态变革,助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为此,立足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18年面板统计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等方法,实证考察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及其分解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都能正向激励区域创新,但激励效果存有差异,其中使用深度最为显著,其次是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在异质性方面,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具有一定的创新主体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在空间特征方面,某区域数字金融发展不仅直接激励本土创新,而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间接激励其他区域创新,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率十分有限;在非线性特征方面,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的激励效应在劳动者素质、政府支持和产业升级单一门槛的约束下,表现边际递增的态势,而在对外开放单一门槛的约束下,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在传导路径方面,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条路径间接激励区域创新,其中内部因素是主要的传导路径,研发强度在内部因素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外部因素中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区际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创新人员及创新资本空间关联矩阵下,长三角地区创新产出及数字经济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创新产出的提高,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都市圈城市,非都市圈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溢出红利,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创新差距。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特征,且只有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会对区域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基于区域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合理的区域吸收能力能有效强化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比较独立和协同情景中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的"本地-邻地"就业效应,并考察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在门槛约束下对就业的差异性影响.结果 表明,科技创新对本地和经济距离邻近地区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科技创业未能对本地和邻地就业产生显著影响;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的协同对本地就业存在积极作用,且能同时带动地理和经济距离邻近地区的就业;提高科技创业水平能够抑制科技创新对就业的破坏作用,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能够强化科技创业对就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4—2018年全国31个中心城市和248个非...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2—2020年26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SDID)重新检验了试点政策的效果并识别其空间效应表现为虹吸还是溢出。研究发现:(1)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前提下,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仍然显著;(2)试点政策整体上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非试点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提升;(3)试点政策的空间效应在同一省级政府辖区内同级地方政府间表现为溢出,促进了省内创新共享,但空间效应在跨越省界后表现为虹吸。稳健性检验支持本文结论。本文表明新经济地理(NEG)理论所强调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同时存在,其相对大小决定政策空间效应的形态。因此政府在推动试点政策有序扩散的同时,必须兼顾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保证政策效果在跨省级行政区划间的连续性,促进区域协同创新。本文为中央纵向干预地方政府协作行为,突破区域束缚打造统一大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将能源和环境作为投入要素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工业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存在环境规制、工业企业规模和政府支持力度的门槛效应.基于此,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全面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鹤  孙红雪 《软科学》2020,34(2):72-79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全面考察经济结构调整的多维因素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呈现“一荣俱荣”的空间特征。(2)产业结构调整、要素结构调整以及消费结构调整对本地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结构红利”,即对本地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增促作用;人口结构调整与本地城市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3)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调整对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归咎于竞争效应,要素结构调整对相邻地区经济韧性产生消极影响;人口结构调整与空间关联地区经济韧性呈“U”型关系。最后,在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挖掘经济转型发展“结构红利”、构建“中心-周边”联系网络等方面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6年高等教育集聚、创新创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模型选择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等教育集聚对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创新和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影响创新能力却不影响创业水平,高校教师数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高校数量在抑制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却促进了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而高校在校学生数在促进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会抑制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弥补目前对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异质性分析以及二者交互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的不足,基于系统关联与空间互动的视角构建流通数字化和制造业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14-201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与广义三阶段空间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的协同发展具有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且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沿海优于内陆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从空间互动来看,二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流通数字化改造能够促进本地流通数字化发展,但对本地制造业韧性提升产生抑制作用;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增强由于回波效应阻碍本地流通数字化转型,同时由于示范效应增强本地制造业韧性。今后,我国应加强统筹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耦合发展的协同建设,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树立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的全局思维,形成产业间互利共生的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温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43-153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在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分别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比较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各异,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8.
苏屹  李丹 《科研管理》2022,43(6):94-103
基于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2009-2017年面板数据,在计算Moran I指数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省际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能源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表现为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源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多样化集聚对于绿色创新绩效全局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从增强区域间绿色创新活动联动、优化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完善监管和激励机制三方面,提出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探究省域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以信息化发展指数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数据门槛模型,对比分析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渠道下国际技术溢出的信息化门槛效应,并分析其对创新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研究指出:区域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省际创新效率对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自主研发资本低占比显著抑制创新效率发展;信息化各门槛下,各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均对区域创新生产率呈逐渐增强的促进作用;贸易渠道获取的国外技术溢出对创新效率促进力度最大,其次为FDI、ODI,而其增幅排序相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剖析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收集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效应模型测度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及其通过成果转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SPSS软件对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1)从空间上看,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区域聚类特征显著,它可分为4个板块:区域龙头型、东、中、西部主导型。板块中各省市的韧性结构特征呈现异质性。(2)从时间上看,东部的龙头型省份一直领先,中部、西南西北的智力密集省份进步明显。龙头型、智力密集型省市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高度相关。(3)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自身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双门槛影响且边际效应递增;创新成果转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双门槛影响且边际效应波浪式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