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有两条注释存在注而不确的问题。对语文教师的备课,学生的预习和课堂教学都带来了诸多不便,应引起教材编辑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捕蛇者说》中“岁赋共二”一句,语文课本上的注释是“每年征收两次”。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原子箭对这条注释提出疑问:“这样解释和下文有矛盾,文章后面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把上下文串起来看,‘岁赋其二’.应该解释为‘每年征收两条蛇’。”语文教师张翼健经过研究后,认为原子箭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吴琼  詹绪左  崔达送 《现代语文》2008,(12):126-128
外研社新编《大学语文》是近年来诸多《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精品教材之一。该书编排科学,选文精当。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品味,还能对学生进行心智的启迪和道德的熏陶。不过,该书文言课文后的注释还有一些可议之处,今就《礼记》的选文《大同》,《左传》的选文《晋公子重耳之亡》中的9条注释,提出商榷意见,以供教材修订时参考。9条注释中第一条至第五条,出自《大同》;第六至第九条,出自《晋公子重耳之亡》。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第十条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因为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学生能否得到健康成长息息相关。本文试图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作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我省农村小学复式教学工作的管理,全面提高复式教学质量,特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复式教学,是由一位教师用不同年级的教材,在同一课时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的班交叉进行的教学。它是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有效教育教学形式和办学形式。  相似文献   

6.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著作选读》(以下简称《选读》)编选了毛泽东从1921年至1965年期间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共68篇,用了注释488条。其中51篇是从《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中遴选出来,用了注释424条,把这些注释和原来《毛选》的注释作一比较,发现变动很大,对原用的注释,完全保留的仅56条,内容上做了变动的有125条,文字技术上重新修订的有113条,删去7条,新增补100多条。这样大幅度的变动是近几年来学术界拨乱反正的重大硕果,是实事求是还历史真貌的一个重大突破。仔细研读后,令人振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二册二十五课《五人墓碑记》有两条注释! (1)[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说明死生对人的关系之大。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 (2)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意思是说,匹夫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匹夫,平民,这里指五人。社稷,指国家。这两条注释可以商榷。刘世南同志在《中国语文》—九七九年第四期发表《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一文指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进行《岳阳楼记》的教学时,常常是从其炼词造句的精警畅达入手,进而体会其“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古文观止》)的崇高立意。在教学中,我发现课本中的两条注释值得推敲。其一,关于“日星隐耀”的注释。现行课本均注释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的许多篇目都涉及到古地名及地域区划 ,对它们的准确把握往往是理解课文的难点。如果教师不注意准确讲清这些地名的古今变迁以及这些地域区划的方位 ,学生就会如坠五里云中 ,满头雾水。虽然课文对有些地名及地域区划作了注释 ,但学生往往没有认真读这些注释 ,或者读了注释也还是不很明了。突破这个难点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那就是教师为学生勾画出相应的历史地图 ,它的直观性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最需要的是一张《战国形势图》。高中语文课本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  相似文献   

11.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的叙述了出行、游览和返回的过程.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小石潭记》是一篇传统的课文,几乎每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都选入了这篇文章.现谈谈部编版与人教版《小石潭记》的注释比较发现.部编版《小石潭记》注释条目的数量与原来的人教版相差无几.原来的人教版有28条注释,现在的部编版有27条.仔细比对,部编版教材虽减少了1条注释,但在具体的释义上,或补充说明,或删减不必要的话语,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列两组例子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行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第八课《口技》中的“会”,课文中注为“集合”。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会”的注释有十条,第一条为“聚合、集合”意。可见课文注释所取的是第一条。然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中译为“正好碰上”,乃是按注释第十条“恰巧”、“正好”注,词典上明确标明”书”字,表明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另据《辞海》有关“会”的注释有  相似文献   

13.
外研社新编《大学语文》教材选用了白居易诗作《长恨歌》。其中有两则注释值缛商榷。《长恨歌》历来为中学语文教师及部分学生喜爱的诗作,本文或有益于大家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文本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扮演恰当角色,有效对话。第十二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教学程序通常是教师解释文本,学生理解内容,或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词句,教师补充。学生对这样的文言文学习方式兴趣不高,收获也小。  相似文献   

15.
课本中的注释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诗经·氓》中"蚩蚩"的注释,历来有两种理解:一是"忠厚的样子";一是通"嗤嗤"。对于这个注释,很多学生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中"蚩蚩"的注释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文注释,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一件必做的事情。一个词,一个词组,一句句子,为什么这样注?注释是否完善?还有没有别的注释方法?必须让学生弄清楚。否则,只要求学生死记注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读书的能力是很不利的。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读注释呢? 一、指导学生联系句、篇阅读注释,理解注释,帮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词语和句子。例如《最后一课》中有一条注释:“哽:声气阻塞。”单是这样告诉学生“哽”的含义,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是联系句子“‘我的朋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白居易名诗《卖炭翁》,并附有详尽注释。其中二条似有不当,今提出与大家商讨。注释第一条云:“《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条注释有两个问题:其一,对“宫市”的解释不准确。唐代宫廷派宦官到市场上购买生活用品仅仅限于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在《顺宗实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关注了两个热点事件,一个是某高校教授在评审职称过程中开房收钱被移送司法,一个是初中"最美女教师"当街舍己救学生被截肢。不久,两条相关消息又同时出现在人民网首页上:《湖南高校职称评委开房索贿已移送司法》《最美教师用行动诠释大爱》。这两件事引起了  相似文献   

19.
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文选《贾谊论》中的两条注释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0.
张港 《现代语文》2002,(2):30-30
《最后一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只许教德语了”的注释为:“柏林是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普法战争失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都是欧洲西部的钢铁产区)被迫割给普鲁士,普鲁士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这是一条辗转沿用了多年的注释,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条注释竟然有四处不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