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入选了大量的经典小说节选,如,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入选的三篇作品《红楼梦》节选、《祝福》和《老人与海》和必修五里面的三篇作品《水浒传》《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节选等,这些都是国内外小说中的经典。但是由于时代、社会背景等一些原因,学生在自己读的时候,只是会被小说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却很少能够把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准确地提炼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上也有一些不同的感受。近些年,许多文学经典被改编成电影,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悦读",引导学生利用  相似文献   

2.
崔嵬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106-108
《忒拜之歌》这个已经几乎失传的文字与同为史诗的《荷马史诗》有明显的差别,从这些差别中,可以分析出《荷马史诗》之所以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所在,也可以看到一部影响西方文明的经典作品内在的分量,即《荷马史诗》注重创作题材与"人"的关联性,让就算时隔千年的读者,也能从中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到的一条创作原则,也与"诗可以兴"的古训不谋而合,为我们呈现了经典之为经典的一项重要的诗性智慧所在。  相似文献   

3.
钟武伟 《湖南教育》2009,(10):45-45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初中教材中原有的“红色经典”课文如《纪念白求恩》《白杨礼赞》《七根火柴》《分马》《老山界》《菜园小记》《挺进报》《生命的意义》等都已被删去。高中必修教材中居然没有一篇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原有的“红色经典”课文如《风景谈》《荷花淀》《改造我们的学习》《挥手之间》《小二黑结婚》《与妻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也都被删去。在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课外阅读的书目中仅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部外国的“红色经典”,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的书目中居然没有一部“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4.
《诗经·小雅·车攻》记周王狩猎于甫田泽,曰"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说者皆读"失"如字,失之。今案"失"当读为"佚"。上古失读审母质部,快读喻母质部,审喻旁纽,质部叠韵,二字音近相通。《公羊传减公二年"佚获也",释文曰"一本作失"。《尚书·盘庚》"惟予一人有佚罚",伪孔传曰"佚,失也"。佚、逸通用,《说文·部》曰"逸,失也"。旧谓马之奔突不驭曰"扶(逸)"。《国语·晋语》"马逸不能止",韦昭注曰"逸,奔也"。《苟子·哀公》"其马将失",杨惊注曰:"失读为逸,奔也。《家语》作马将佚也。"诗曰"不失(佚)其驰"…  相似文献   

5.
读什么和怎样读很重要。我不赞成让孩子读《弟子规》和《孝经》,但也不用苛刻的现代观念去否定它们曾经发挥的积极作用,因为语境不同了。读经,读的是经典,古今中外的经典。中国传统经典并非只有《弟子规》和《孝经》等,因为这些而遮蔽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未免太不明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妨先从诗开始读起,诗经、唐诗、宋词、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泰戈尔的散文诗等等,以牧养人的心灵。至于哲学、政治等经典,包括数学,  相似文献   

6.
唐燕 《学子》2014,(10):50-51
正国学传承了几千年,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满怀"百年中文,内忧外患"之忧虑,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词经典会成为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久而久之,会酿出芳香无比的  相似文献   

7.
《赵氏孤儿》是中国第一部传到海外并被改编登上国际舞台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赵氏孤儿》在母题深化、传播方式、主旨意蕴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使之被"经典化"。新时期以来,《赵氏孤儿》故事被不断搬演和改编,受媒介技术、大众消费文化及创作主体诉求的影响走向蔚为大观的"视觉叙事",并在建构、解构和重构的经典再生产过程中呈现出"重塑经典""淡化经典"和"颠覆经典"的审美转型,昭示了经典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读书,应该给我们的精神领域带来自在自得感。可如今,这种感觉正在逐步丧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读书已经成了一种手段,被套上了沉重的枷索,成为学生们的一种负担。我们现在一谈到读书,有人就会给你开出一大堆的书目表,又是什么名著,又是什么经典,开给学生们读,要他们去读《史记》读《汉书》读四大名著,读托尔斯泰,读莫泊桑,好像只有读了这些名著,看了这些经典,我们的学生才是合格的,才是优秀的至于他们是否喜欢这些名著经典,是否愿意去读,开书目的人是不怎么关心的。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每每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与极其功利的念头在读书。一…  相似文献   

9.
<正>继承传统、传承经典是时代的使命,也是语文教学应该担负的时代责任。语文教材是文化经典的载体,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经典传统篇目,如《孔乙己》《荷塘月色》《出师表》《故都的秋》《祝福》《孔雀东南飞》等。中学语文教材虽经数次修订,而这些传统经典篇目却"经久不衰",足见这些传统经典篇目的魅力。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传统篇目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广为流传中形成了"定论",老师"定式"化地宣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失去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喜。如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传统经典的积极性,使传统篇目的魅力重新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作为戏曲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明清两代曾被频繁改编、续补。这些改编、续补不但说明了《西厢记》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经典文学改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正初识经典《昭明文选》,初名《文选》,是由我国南朝时期梁国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因此被后人称为昭明太子,这部书也随之被称为《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王风·采葛》。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想像他所怀念的人在采葛、采萧、采艾。诗分三章,其中一章写道:“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现在被用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老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定要读,读着读着你会觉察到诵读经典其实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读经典,我们怎样"从‘无趣’到‘有趣’,让它成为‘乐趣’,进而‘润物细无声’于灵魂深处呢?"《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读、苦读是必须的,没有捷径可走。不通过勤读、苦读的积累,就不会有细读、精读的渴望,而没有细读、精读的体验,更不可能获得品读、赏读的享受。经典诵读只此一诀,别无他巧。所以,我们必定要经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作为戏曲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明清两代曾被频繁改编、续补。这些改编、续补不但说明了《西厢记》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经典文学改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品读     
<正>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以上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其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北京人》一直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和“炉火纯青”之作。在经过了80年的时间考验后,依然是一部公认的经典剧作。这部剧作具有一种勒内·吉拉尔所说的“摹仿性竞争”,也体现了东方化的美学特征。像《雷雨》《原野》中传统的中国元素一样,在《北京人》中,更有一种为中国封建文化奏唱挽歌的意味,这种挽歌是通过舞台的氛围来渲染的。在《北京人》中,显示出的道具和布景如曾文清的鸽子、字画等,最为完备。本文试图在重读经典的背景下来分析曹禺的《北京人》。  相似文献   

17.
家庭书房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系列),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幼儿阶段是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将自己“这么好的学问”归结于“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可见,通过诵读经典篇章,可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弟子规》三字一句,是采用《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成的,是给儿童立学规用的。《三字经》一句三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包括伦理道…  相似文献   

18.
与经典同行     
经典对于读者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欣赏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的一句话:"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有种子的能量!  相似文献   

19.
以唐僧为戒     
一部《西游记》自它诞生之日至今已历经几百年,广受欢迎,长久不衰。师徒四人的形象镌刻在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求取真经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西游记》之所以堪称经典正是它里面蕴含的丰富文化,不同的人读它,有不同的理解,也会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各取所需。对于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不少青少年远离经典书籍而沉迷于网络学。名作家王蒙一直关注着青少年的阅读状况,借其自传《半生多事》面世之际,王蒙再次呼吁青少年要多读经典。王蒙说:“我并不排斥网络学中有意思的东西,但是过于方便的网络学就会廉价.甚至粗俗。内容肤浅的养分极其有限,负面影响却不少,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王蒙在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中.细数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他自幼喜欢读书,在家人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经典书籍。这些书不仅让王蒙受到了学的熏陶.更为他以后的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蒙回忆.“童年时.我背诵《孝经》、《大学》、《苏辛词》、《花间词》;少年时,我背诵冰心与巴金,后来还有鲁迅的《野草》,汉语的平仄四声如歌咏,如唱赞美诗……”王蒙走上革命道路,也是读书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