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学者和教授。他生命历程中最光辉的时期是在大学里度过的。从1918年起,李大钊先后受聘为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五所大学的教授,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李大钊任教的五所大学中,除北京大  相似文献   

2.
名人手迹     
《档案与史学》2014,(1):3-3
陈衡恪(1876—1923),著名画家。字师曾,室名唐石箱等。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在上海法国教会学校求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国后。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校教员。后任北京教育部编纂。1914年起在女子高级师范、北京高等师范、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等校任教。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以工诗文、书画及篆刻著名。著印有《中国绘画史》、《陈师曾画选》等行世。  相似文献   

3.
<正>何日章,河南商城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毕业后在河南省第一、第三、第五师范学校英文科从事教育工作。1923年,何日章师从近代著名图书馆专家洪有丰学习图书馆管理学。凭借着出众的天资,何日章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便掌握了图书馆管理要领,此后便一直活跃在图书  相似文献   

4.
王芳 《北京档案》2015,(12):51-53
作为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招收男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仍是空白.191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虽明确规定创办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但只是流于文本形式,一直未被教育部门贯彻实施.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为北京女高师)的成立,打破了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有名无实的尴尬处境,谱写了女子师范教育的新篇章.它办学悠久,底蕴深厚,前承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后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对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超之死     
1919年11月25日,星期二。下午1点,胡适终于开始动笔写作《李超传》。 李超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3个月前病逝于法国医院。  相似文献   

6.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5):F0004-F0004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后由原郑州教育学院、郑州师范学校、郑州第二师范学校等三校图书馆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7.
黄质夫与乡村师范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质夫先生(1896—1963),江苏仪征人。早年以第一名考入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他从1924年起,投身乡村师范教育20年,先后创办了我国早期乡村师范学校界首乡师、著名的栖霞乡师、位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僻山区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8.
唐景 《编辑之友》2010,(2):110-112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人。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又是成绩斐然的编辑和出版家。早年曾留学美国,归国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教务  相似文献   

9.
李跃  张磊 《兰台世界》2013,(16):135-136
<正>柳诒徵(1879—1956),字冀谋,祖籍江苏镇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书法、历史学、教育学和图书馆事业上也卓有建树。17岁即考中秀才的他曾于多座学堂任教:1914年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任教于东北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清华大学,1929年任教于南京的中央大学。  相似文献   

10.
1919年5月4日上午10点钟,北京大学外文系学生罗家伦刚从城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到北京大学新潮社,准备和大家一道去天安门游行,同学狄福鼎推门进来,说:“今天的运动不能没有宣言,北京八校同学推我们北大起稿,你来执笔罢!”罗家伦见时间紧迫,  相似文献   

11.
任大山 《图书馆》2007,(5):43-45
何日章先生为河南商城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先后在河南省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任职,编制了《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相似文献   

12.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教育学术团体之一。1921年12月23日在北京成立,其实,“直到十一年(1922年)四月才在京设总事务所进行一切”。它由实际教育调查社、新教育共进社及新教育编辑社(又称新教育杂志社)合并而成。其中新教育共进社系1919年1月由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学校及中华职业教育社(后又加入南开大学、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13.
国立中央大学(以下简称中大),1928年5月成立于南京。1902年(光绪28年),张之洞创建三江师范学堂于南京。1905年(光绪31年),该校改称两江师范学堂。1911年(宣统3年),两江师范学堂停办。1914年,江宁各省立学校校长贾丰臻等建议筹设高等师范。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建立。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决议筹建国立大学,经北洋政府国务院通过,设国立东南大学于南京。1921年9月,国立东  相似文献   

14.
黄质夫     
乡村教育家黄质夫,名同义,字质夫。1896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仪征十二圩,自幼家境贫寒。1913年以第一名考入在扬州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毕业后留任该校附属小学高年级教员两年。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农科。1924年毕业后任在高邮的第五师范界首分校(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主任。他从事开创性工作的界首乡师是全国首批乡村师范之一,“校誉冠全苏”,黄炎培、江向渔、袁观澜等前来考察。  相似文献   

15.
1920年举办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学讲习会是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图书馆员职业教育活动。会议为发展图书馆教育就尽快组建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达成了共识,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开创了一种良好的范式,加速了中国新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是新图书馆运动的一个重要的转捩点;会议催生了一批重要的图书馆学著作,对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林砺儒(1889—1977),广东信宜人,著名教育家。他早年以公费生资格赴日留学并专攻师范教育,1918年学成归国后于翌年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及至1922年兼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附中”)校长,是近代中国“六三三”学制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就收藏着一件极其珍贵的林砺儒手稿,见证了他在北师大附中推进“六三三”学制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档案馆馆藏33号全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是今日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创建于1938年8月,院址在兰州十里店。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西北后方建立的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培养中学师资的最高学府,为国家和大西北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馆藏这部分历史档案,全面反映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历史,也是了解和研究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珍贵的史料。一、历史沿革:1902年12月,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创办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辛亥革命后,师范馆于1912年改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由当时教育部司长陈宝泉担任校长。1923年7月1日,在北京高师的基础上成…  相似文献   

18.
古都恋情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古都恋情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是著名学者杨昌济的独女。1903年,杨昌济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教育学,几年后又留学英国,专攻哲学、伦理学。回国后,他应邀在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等校任教。  相似文献   

19.
奇缘此生     
民国九年.我考取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该校肄业二年,在此期间得识熊秉三先生.转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后.便无交往。但有两事令我永不忘怀熊氏的是:(一)民国十六年北伐军兴.南京正危急时。忽接熊氏电报.嘱立即北上,如无路费。即汇来。(二)民国二十一年沪战爆发。我在上海,当战事危急时,又接熊氏电报,要我北上就香山慈幼院教职.再度未允所请。  相似文献   

20.
谢台臣,1884年出生于直隶省濮阳县(现属河南省)鹿斗村一个农民家庭。1902年,他应科举,中秀才。1905年,他考入直隶省保定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毕业后在保定、大名、天津等地中学任教。1921年当选为直隶省参议员。1923年7月奉直隶省教育厅派遣,到大名创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并被委任为七师首任校长,致力于教育改革。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全力配合中共党组织开展活动,为革命作出很大贡献,被誉为"革命教育家"。1936年逝世,终年5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