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伟 《出版参考》2006,(8):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处于一种特殊的秩序体制--"宗藩"体制中,这种体制是由几千年来传统的"夷夏之辨"思想衍生而成,但到了近代这种特殊的"宗藩"体制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的契机,并随着殖民者的入侵而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传统技艺观则把懦学视为"本",把艺事看作"末",并且鄙视技艺,指为"奇技淫巧",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两道严重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恪守"夷夏大防"的思想,对"夷务""嗤之以鼻".60年代他积极主张"师夷长技",率先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同时在"借师助剿"、"阿思本舰队"、开矿等问题的处理上,表现了一定的爱国热院.然而1870年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妥协退让,被舆论斥为"卖国贼"、"汉奸".何以一个人的思想前后会如此不一致,如此矛盾呢?  相似文献   

5.
<正>魏源(1794—1857),字墨深,湖南邵阳人,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实践者之一。年仅25岁便高中进士的魏源学识渊博、思想高远,他以"经世致用"为初衷,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清末洋务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作为"睁眼看世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恪守夷夏大防的思想,对夷务嗤之以鼻。60年代他积极主张师夷长技,率先筹建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积极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同时在借师助  相似文献   

7.
<正>从1840年后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体育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西方体育作为"西方文明"的物化载体,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就是这个时期。它是随着西方的洋枪洋炮和西方的传教活动一起撞开中国国门的,各国列强的武力入侵和文化入侵是西方近代体育活动传入中国的外因,而中国人为了发奋图强、寻求改良之路而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一系列的改良新政,是西方近代  相似文献   

8.
张伟  汪琴 《出版参考》2006,(3):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9.
赵明 《兰台世界》2012,(21):24-25
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风起云涌,众多有识之士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救亡图存"的改良主义下,对中国引进西方近代体育进行了思考,形成了变革的几种主要模式,这对后期中国体育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父亲潘启生1914年出身于一个船工家庭,是江南造船厂电焊工。他青年时期的梦想就是要亲手造出中国自己的军舰。从此,他与江南造船厂结下不解之缘。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晚清国门,中国被迫面向世界。在曾国藩、李鸿章等近代有识之士"治国之道在乎自强"倡导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5年6月3日在上海创立。目标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11.
中美留学交流活动兴起于1908年的美国政府庚子退款,通过长期发展,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达到了顶峰。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批留美学生回国,为民国时期的科学研究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中美留学交流活动的兴起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洋务运动的兴起,大批怀抱着救国宏志的爱国青年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期待"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美留学交流活动由此逐渐发展起来。1872年  相似文献   

12.
1848年魏源访问澳门,写作了《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是近代描写澳门的诗歌名作,也是一份描写西洋音乐(包括西洋乐器和乐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是《海国图志》"悉夷情"的结果,体现了高度的智慧,可是历史没有给其提供展示的舞台。无论"调夷之仇国"还是"师夷之长技"都是《海国图志》为中国御侮图强提出的"制夷"之策,都是探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14.
魏源是中国近代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出思想家,以往学术界关于魏源研究的成果可谓多矣,彭大成与韩秀珍同志的新著《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一书,却能在广取博览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囿陈见,独辟蹊径,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启示性与现实意义的新观点,为学术丛林增添了颇有价值的新成果.读罢全书,我认为该书有以下方面特别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5.
姚武 《兰台世界》2011,(12):71-72
1848年魏源访问澳门,写作了《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是近代描写澳门的诗歌名作,也是一份描写西洋音乐(包括西洋乐器和乐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一般分为三种走向,其分别是日本、欧美、苏联。这些留学潮是在地主阶级改良派、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等的主张中产生的,其推动了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日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批的新型人才。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形成及其原因1.19世纪70年代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清朝末年,由于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内乱和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清政  相似文献   

17.
1866年成立于福州的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其创建初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建立新式海军并培养海军人才。中国近代众多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毕业于这所学堂,其中不乏中西方文化交流领域的巨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人自视为文明礼仪,"四夷"为野蛮落后.相应地,中国、华夏、中华、诸夏含义等同,代表最先进文明礼仪;用夏变夷,夷夏之防;华夏人统治"四夷";"中国"之外都是"四夷";华尊夷卑等观念,都构成了华夷观念的内涵,是为华夷之辨.在清代,满洲人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华夷之辨,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华夷观也有着自身的认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处于一种特殊的秩序体制——“宗藩”体制中,这种体制是由几千年来传统的“夷夏之辨”思想衍生而成,但到了近代这种特殊的“宗藩”体制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的契机,并随着殖民者的入侵而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代,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周官学呈现出凋敝衰败的景象,"学在官府"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周王朝失去了对教育和知识的垄断,就演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新教育局面,于是中国第一代教师群体就在这种历史条件中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