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对其后几十年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许多重要现象、命题都可以从左翼文学那里找寻到历史印痕.左翼文学精神是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它的社会批判意识及其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关注,使其充满一种浪漫精神和理想主义的独特品格.左翼文学本身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左翼文学在进入40年代初期以后,其精髓就被逐渐消解,在此后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消解或流变对当时的文学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以往对左翼文学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评论比较注重左翼文学作为一个政治化的、有明确的政治理论、文学理论和纪律要求的文学团体的共性,而忽视了左翼文学在共性追求中的差异性。其实,左翼作家的创作既具有左翼文学的总体特征,又具有自己特异的个性世界和文学世界,有自己人生和美学的独特经验与追求。如此才构成左翼文学的丰富和文学成就的可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了周作人对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30三代“左翼”文学的批判。周作人以他自己的“言志”的文学、“性灵文学”、“自我表现”理论为尺度,对“左翼”文展开了尖锐激烈的批评。他把当时宣传革命思想、反映革命要求的文学视为“载道文学”。尤其对“左翼”文学所表现的阶级功利主义给予抨击.强调文学的诚与达。尽管周作人对“左翼”的立场和态度.从总体上讲是偏激的,但就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其合理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来中国近代政治的腐败,致使文学不得不对政治进行某种“过度补偿”。在这种“补偿”过程中,文学把自身当成一种宣传的工具,而遵循“大众传播”的话语规则:为了扩大宣传的实际效果——扩大受众面——于是以所谓“大众语”来替代知识分子具有先锋性的话语形式“白话文”。以所谓的“民族形式”来取代西方的文学形式“fiction”等。但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学自身的扭曲、变形,使其成为“非文学”甚至“反文学”。同时,这种对“民间”的想象,还建构起了一个左翼文学的鸟托邦,从而使得一切非文学、反文学的东西,都得以合法化、主流化、权力化了。“工人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文学水平最低的一种,但它上有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下有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的变相继承。今日虽已边缘化,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对“工人文学”的研究木曷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退行”过程。  相似文献   

6.
现代“左翼文学”作为一种与政治密切联系的文学类型,其文学史上的历史评价并没有因为在时间长轴上拉开距离而愈见清晰,而是困于它与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学交错混沌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种种非历史化的定性。“左翼文学”欲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反映到“现代文学史”书写的整体理念上,正是一条不断“逼进客观”的行走趋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左翼文学的研究呈现出客观化、理性化的特点,出现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新世纪以来,"新左翼文学"思潮兴起,对它的研究因其当下性、时代感强而备受关注,但也存在不少分歧,主要表现在中国目前有没有新左翼文学、新左翼文学的外延与内涵、底层文学与新左翼文学的关系等三个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蓬勃兴起,固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宣传召唤的结果,也自有其酝酿发酵的现实土壤,其中灾荒与饥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左翼作家的人生轨迹都与自然灾害相交织。左翼作家对自然灾害的书写形式多样,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所不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体现了左翼文学关怀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左翼文学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一方面强化了左翼文学与乡土中国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灾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批判功能,唤醒了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加速了中国左翼革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左翼文学的多维发展,使得左翼文学囿于乡土中国的经验描述而忽视了自身的现代品质与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9.
方维保教授新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个部分,25万字。首先,对左翼文学中若干关键词如“左翼”“革命”“左翼文学”等进行了知识性考察和厘定;其次,考察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发生的历史和文化契机,认为左翼文学的发生始于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左翼作家奔赴延安,把左翼文学也传播到延安。周扬、丁玲、周立波等在延安的文学活动承续了左翼文学精神,延安流动着左翼文学的血脉。但由于左翼文学本身存在着的许多"非革命"的因素、左翼文学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周扬等理论家赋予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地位等原因,左翼文学在延安遭到改写,延安意识形态改写了左翼文学的启蒙意识、自由主义、个性主义、颓废色彩等精神意识,改写了左翼文学的文学主题与人物形象等文学要素。左翼文学在延安发生转型与重塑,逐渐融化为延安文学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11.
处理好左翼文学教学与成人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成人学员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是非常有帮助的。左翼文学具有存在合理性、革命现代性和先锋性,它完全可以作为成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而回到文学自身、以人文教育为本也应该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成人教育理念。我们相信,正确认识左翼文学的本质,不但可以提高成人学员的文化修养,还可以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革命-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强化了重视政治功利性和目的性等诸多特征。左翼文学和延安文学时期形成的创作功利观,影响了现代至当代几十年的文学发展,知识分子逐渐被边缘化。从“五四”新文学到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纯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1928年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文坛逐渐盛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左翼文学界强调“文艺宣传论”,基本上实现了对左翼文学本质的界定,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泛化。  相似文献   

14.
"左翼"文学现象是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政治理性思维来诠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中国人向往现代工业文明急切心态在文学领域中的一种曲折反映。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争议的"左联"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征服众多读者的同时,也有人说她的作品是与时代相脱节,游离于政治之外,与左联相悖的。这无疑是对她作品的一种误解。萧红在左翼文学思潮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存在,她遵循左联艺术创作的规律而又不一味地照搬教条;她发扬左翼优良的创作传统,又坚持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创作。最终,她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弥补了一些左翼作家试图用文学简单地服务于政治的不足,实现了对左翼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兴起。郁达夫作为当时享誉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不仅在社会活动方面与左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其文学思想、创作实践也呈现出明显的左翼文学特征,可以说,郁达夫在当时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左翼倾向的作家。他真诚地接受了代表时代潮流的左翼文学的影响,努力从各个方面突破自我,表现“生的苦闷”和时代苦闷,成为忠实的“时代表现者”。同时,由于个人的文化心态的制约,郁达夫并非纯粹的左翼,其文学创作又呈现出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控制与反控制的政治背景下,左翼杂志《文学》在一年内连出四个专号对付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其“创作专号”所刊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精神,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给30年代沉寂的文坛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新型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沈从文的小说<贵生>的发表和修改情况.<贵生>是沈从文在1937年创作的跟左翼文学大异其趣的小说,1957年,沈从文却对<贵生>做出了符合左翼文学规则的修改.<贵生>的发表和修改是考察沈从文跟左翼文学复杂纠葛的较佳角度.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 ,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又一体现 ,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社会化”倾向加重 ,与左翼文学分担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的重任相一致 ,左翼群体文学观念偏重社会价值是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动力。“社会化”倾向加重 ,增加了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的阔大气势 ,带来文体样式的更新 ,作家理性思维能力增强 ,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以谦虚、开放的姿态积极介绍世界文学,遍尝一切新鲜的“异味”,尤其是对世界左翼文学潮流的介绍细致而深入。这也反映出了19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发展趋势。《现代文学》对其作他家与文学现象的介绍也是相当中肯的。此外它还呵护着文学新人的创作,支持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为对象,讨论左翼文艺与城市通俗小说之间牵涉到的复杂情况。此时,所谓的“都市文学”与以农村为中心的解放区通俗小说相比,显然具有不同性质。论文主要通过堪称“小市民小说”的《虾球传》,探讨在40年代后期“一体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对“都市文学”的态度和他们所设想的“都市文学”的理想以及评价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