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宾诺莎整个思想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自由的追求,最终达到人生圆满境界的实现.所以,他的哲学世界观与认识论都是作为其伦理学的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他的自由观强调人的理性的力量.在理性、情感、必然性与自由的关系的阐述中,不乏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思想史上,斯宾诺莎是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之一,他的自由观尤其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因此,了解他的自由观的贡献和局限,是研究自由理论发展史所必不可少的部分。第一、斯宾诺莎第一次提出了“自由的必然性”和“必然性的自由”这样的辩证概念,表述了自由和必然性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在思想史上,形而上学者总是把自由与必然对立起来。决定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没有无原因的事件,因此人的言行不可能是自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心身关系学说表现了两种"必然性",一是自然规律的必然性,二是人必然地可以从奴役状态通达自由,正是后者表现出斯氏哲学中继承文艺复兴和开创启蒙运动之先驱、高扬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史上,斯宾诺莎是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之一,他的自由观尤其具有深刻的辩证性。因此,了解他的自由观的贡献和局限,是研究自由理论发展史所必不可少的部分。第一、斯宾诺莎第一次提出了“自由的必然性”和“必然性的自由”这样的辩证概念,表述了自由和必然性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在思想史上,形而上学者总是把自由与必然对立起来。决定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没有无原因的事件,因此人的言行不可能是自由的。非决定论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无原因的偶然机遇,这就使人有了自由。斯宾诺莎坚持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他说:“其所以说一物是偶然的,除了表示我们的知识有了缺陷外,实在没有别的原因。”他认为世界处于普遍因果联系之中,偶然性不是客  相似文献   

5.
斯宾诺莎认为,自然是人之生存无法超越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和谐有其必然性;人不仅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和谐的共生共存的整体;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每个人都在追求身心和谐一致的全面保存。斯宾诺莎哲学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唯理论著名代表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自由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都是顺应时代要求,在反封建的意义上提出“自由”思想;在对自由的界定上。斯宾诺莎提出“自由就是认识了必然”,从而克服了以往机械论者割裂自由与必然的局限,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是建立自发性基础之上,但又赋予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比之斯宾诺莎又前进了一步;在自由与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上,斯宾诺莎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从而使其自由成为空洞的东西,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既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同样又是“受决定”而远离“无区别状态”的,比斯宾诺莎又上升了一步。同时二者都强调在实践上通过努力人皆可达到自由,但莱布尼茨由于其“上帝预定和谐”说的限制而陷入唯心主义宿命论。二者“自由”理论各有所长,对后来人类探讨自由问题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目前进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十七世纪欧洲大陆唯理论著名代表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自由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都是顺应时代要求,在反封建的意义上提出“自由”思想;在对自由的界定上,斯宾诺莎提出“自由就是认识了必然”,从而克服了以往机械论者割裂自由与必然的局限,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是建立自发性基础之上,但又赋予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比之斯宾诺莎又前进了一步;在自由与必然和偶然的关系上,斯宾诺莎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从而使其自由成为空洞的东西,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自由既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同样又是“受决定”而远离“无区别状态”的,比斯宾诺莎又上升了一步。同时二者都强调在实践上通过努力人皆可达到自由,但莱布尼茨由于其“上帝预定和谐”说的限制而陷入唯心主义宿命论。二者“自由”理论各有所长,对后来人类探讨自由问题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目前进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斯宾诺莎所说的人的思想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人具有理性,他就有了自由;二是人具有天赋的自由思考判断之权,这一自由思考判断之权是不可转让的,企图从思想上控制人民的政府是暴虐的政府。由于学术界存在着误解,因而有必要对斯宾诺莎关于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思想进行辨析。此外,在言论自由的问题上,斯宾诺莎的论述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也应加以细致辨析。  相似文献   

9.
关于自由与道德关系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与道德都是人之属性。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取决于一种尺度。善是自由的根本尺度,这种尺度不是对象或客体对主体的一种规定,而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对外部对象或活动客体实现的一种价值要求,即道德判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善的过程,道德的完善,就是自由的实现;自由以道德作为最终表征,道德以自由为表现形式;自由是人的一种自主、自决、自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使用必须以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与遵循为基础;只有通过道德责任的自觉选择,才能达到理想的自由境界。因此,在自由与道德的关系中,道德是实现自由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自由离不开道德的判断,道德以自由的实现状态为依据,道德与自由共生共存,密不可分,道德与自由的这种关系是人的目的状态不同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英国,自由的探索在三个维度上展开:一是在哲学领域围绕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探讨人的主体能力,力图说明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遵循必然性规律行事;二是在社会政治领域围绕自由和权利及权力的关系,探究政权合法性与权力的合理使用,力图论证人的自由在于确定权利的合法来源以及权力的合理界限,并对防止权力滥用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三是在经济领域围绕自由和市场的关系,探索国民财富增长、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生产利润的最大化,力图确认人的自由在于实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