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A被传唤进办公室,原因是他总执迷不悟地认为“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名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相互矛盾,有语病嫌疑。老师说:“我再告诉你一遍:并不矛盾。‘大约’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一是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A掏出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听他这话,你一定以为他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有求实精神的教育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看看他所“知”的是什么,所“不知”的又是什么,就可揭穿他的骗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孔子宣称在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它了.宇宙间真的有所谓“天命”么?根本没有.看,天地间本来没有的,他却宣称自己知道了,这岂不是骗人的鬼话!他捏造这个“天命”做什么?用来愚弄奴隶,恐吓民众,妄图使受剥削者永远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我们再来看看他所“不知”的又是什么?《论语·先进》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鬼神”和“死”,都是孔子所不知道的.但他当着学生的面并没有“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懂”;而是  相似文献   

3.
吊死鬼     
妹妹不认识“槐”字,便去问哥哥。妹妹:“哥哥,这个念什么?”哥哥:“这念‘鬼’。”妹妹:“老师教我的‘鬼’字没有‘木’字旁。”哥哥:“这是树上的吊死鬼。”吊死鬼@黄秋薇!530318广西横县峦城镇西亭街20号  相似文献   

4.
上完方孝孺的《越巫》之后,心里总是感到有点迷惑。《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恶少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越巫呢,只落得自食其果的下场。骗人者没有真才实学却到处招摇撞骗,自欺欺人,其结果必然是先则害人,最后害己。”《古文苑精萃》(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是这样分析的:“文章生动地描述了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认为这篇寓言“意在揭露社会上有些人,没有真才实学而招摇撞骗,自欺欺…  相似文献   

5.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6.
答案     
老师告诉某家长他的儿子考试作弊,因为他的答案和他邻桌的一样。家长不高兴:“为什么不是邻桌的抄我儿子的呢?”老师:“因为题目是拿破仑是哪年死的,邻桌写的是‘我不知道’,您儿子写的是‘我也不知道’。”答案  相似文献   

7.
偷信风波     
我们学校的信全部放在一个小窗台上,每天都有一些信放在上面。这样就不免有一些同学从上面“拿”走信。三个星期前,我寄了一封信给住在北京的小姨。前几天,好朋友告诉我,窗台上有一封寄给我的信。放学后,到那儿一看,一封信也没有了。我以为他在骗我,下午便“审问”他。他一口咬定自己没骗人,见他这样,我也就相信了。现在这封信一定被人偷了。我很生气,向一些朋友倾诉了一番,朋友都为我抱不平。“小精灵”开玩笑地说:“你为何不去‘拿’人家一封信解解恨?”我说:“你这死东西,净出馊主意,我不同你们说了,我得回家写作业了。”虽然我嘴上这么…  相似文献   

8.
弯道与超越     
刘朔岑 《新读写》2011,(6):61-61
小时候在乡下老家与小伙伴打闹嬉戏时,老玩一个怎么也玩不厌的“捉鬼”游戏:游戏里,…个人当“鬼”,其余的当“人”,“鬼”只要抓住‘火’就能还魂——当‘火’了,被抓的‘火’就被拘魂为“鬼”……  相似文献   

9.
一字师     
七月盛夏,陶行知应邀去江苏南通,在一所小学讲“创造教育”。望着孩子们稚气的脸,他想起了山海工学团的小先生们,于是,他向大家推广小先生制。他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不做工,要吃饭,什么人?王八蛋。要吃饭,不读书,什么人?老母猪。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他的诗通俗有趣,学生们都被逗乐了。有个八岁的孩子站起来认真地说:“陶先生,‘什么人?不是人’,可不大好。‘不是人’不具体,桌椅不是人,鸡鸭也不是人。‘不是人’还有点骂人的味道。”“真的,你说得很对。‘不是人’的确像骂人。请你给我改一改怎么样?”陶行知诚恳地说。小孩子…  相似文献   

10.
“这位大嫂,我看你的脸色,好像你丈夫有‘血灾’。” 一天中午,吃过午饭,爸爸在屋里看报,我在屋里看书,妈妈一个人在外休息。一个陌生人以为只有妈妈一人在家,便用他惯用的一套招数,骗人钱财。爸爸一听,就识破了他的诡计。因为近期,在我  相似文献   

11.
彭德怀速写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  相似文献   

12.
打开心之锁     
蔡琳 《吉林教育》2005,(5):28-28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字在‘金石’,而义喻人。钢铁虽硬,只要百炼,便可‘化为绕指柔’;儿童再‘顽’,只要下到了功夫,也有‘金不换’的时候。所以我从不放弃一个学生。”这是当代教育家霍懋征老师的一段话。任教时间越久,对这段话的感悟越深刻、越真切。  相似文献   

13.
《咬文嚼字》 1996年第 7辑符泊《一词不慎 ,致人于“死”》中说 :“《新民晚报》 1995年 6月 2 2日社会新闻版的一条标题令读者惊愕与惋惜 :‘徐虎死了吗 ?’”并说 :“读者的惊愕与惋惜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条标题赫然是 :‘徐虎身后劳模成行。’‘身后’是‘死后’的意思 ,这是常用词 ,如‘身后萧条’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也都只有这一个义项。”进而断定 :“根据这一词义 ,标题的意思显然是 :‘徐虎死了 ,后继有人。’”还是“可是细读新闻 ,读者又由惊转喜 :徐虎并没有死 !原来报道的内容是说 :榜样的力量产生了‘徐虎效应’ ,现在…  相似文献   

14.
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渔王”的儿子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  相似文献   

15.
负重的梦     
负重的梦四川省重庆市卫生学校学生李梦茜他说:“我姓方,所谓‘方’者,必是‘有棱有角’也!”教室里,三十几个山伢子都笑起来。于是,我们的师生关系便从此拉开了帷幕。他说,因为这片古朴的土地引诱了他,所以,他告别了远方的城;因为这山里孩子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  相似文献   

16.
“校长要见‘狼’了!校长要见‘狼’了!”班长兴奋地边冲进教室,边大声叫喊。顿时,教室像炸开了锅一样,沸腾起来:“把‘狼’赶出学校!”“没有‘狼’天下太平啦!”“这次‘狼’难逃一劫!”……想到课桌上不时出现恐怖的毛毛虫;想到因为他的恶作剧,同学一屁股坐到地下的情景;看到他在课堂上倒头睡觉的样子……没有一个同学对“狼”(朗,班里的一位调皮学生)起怜悯之心!这次可好啦!转学到我校仅仅两周便劣迹斑斑的“狼”,居然敢在校车上打架!校长不把他赶出校门,至少也要给他记过处分。哈哈,真大快人心!“狼”见了校长后,教室里又一次像炸开了锅:“打了架居然还受到校长的表扬?!”“这是什么道理?”……尽管全班同学都想不明白,可“狼”却从此乖巧了。后来,有同学问起校长表扬“狼”的原因,校长笑着回答,“因为他两周里只打了一次架,且有悔改表现。”校长原型:中山市杨仙逸小学体育路学校罗坚红校长悄悄话:用爱和宽容浇灌,人的心灵会长出美丽的花朵。对“狼”的表扬@孙华  相似文献   

17.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8.
刘有斌 《现代语文》2006,(4):101-101
在《阿Q正传》第八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9.
据说,某学生作文,喜欢用“而”字却又用得不恰当,于是,老师给他写了一则评语:“不‘而’而‘而’,‘而’而不‘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另一位学生写日记:“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吃饭了,睡觉了……”针对这篇日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两则评语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幽默委婉地批评了学生滥用“而”和“了”的错误方法。笔者无暇考证这两则评语的真伪,但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  相似文献   

20.
《人物》1988年第6期介绍了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Nixon)于1972年访华前后的几个插曲.其中谈到周恩来总理到上海看望美国客人时,发现上海方面把尼克松总统夫妇安排在第15层,基辛格住在第14层,罗杰斯第国务院官员住在第13层.他立刻说:“怎么能安排他们住第13层?西方人最忌讳13.”周总理走进罗杰斯套间时,几个美国官员站起身来,但笑得很不自然.周总理找机会解释说:“有个很抱歉的事我们疏忽了,没有想到西方风俗对‘13’的避讳.”转而又风趣地说:“我们中国有个寓言,一个人怕鬼的时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里不怕了,到处上门找鬼,鬼却不见了……西方的‘13’就象中国的鬼.”说得美国客人哈哈大笑.周总理走后,美国国务官员气消了一大半,他们对周总理十分倾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