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0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判断不恰当判断是肯定或否定一个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属性,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的逻辑方法.判断一般用句子来表达.写作时只有判断恰当,句意才正确、明白.学生由于对事物的状态、属性缺乏明确的认识,或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不清楚,写起文章来就会出现不恰当的判断.常见的有:1、把本来是个别的、部分的事物,判断成为普遍的、整体的事物①这个知青点是培养千百万革命接班人的场所.②长篇小说思想性艺术性强,大家都喜欢看.培养千百万革命接班人不光是一个知青点的事.不是所有的长篇小说思想性艺术性都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看长篇小说.所以上面几个判断在质与量上都不能正确反映对象.2、在一篇文章中前后两个判断、或在一个判断中前后两个部分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
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听他这话,你一定以为他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有求实精神的教育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看看他所“知”的是什么,所“不知”的又是什么,就可揭穿他的骗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孔子宣称在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它了.宇宙间真的有所谓“天命”么?根本没有.看,天地间本来没有的,他却宣称自己知道了,这岂不是骗人的鬼话!他捏造这个“天命”做什么?用来愚弄奴隶,恐吓民众,妄图使受剥削者永远听天由命任人宰割.我们再来看看他所“不知”的又是什么?《论语·先进》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鬼神”和“死”,都是孔子所不知道的.但他当着学生的面并没有“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懂”;而是  相似文献   
3.
杨朔的散文选进中学统编语文课本的有《荔枝蜜》(初中第二册)、《茶花赋》(初中第三册),《泰山极顶》(初中第五册)和《海市》(高中第三册)计四篇。《海市》是最后的一篇,也就是说,学生在读《海市》之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从中认识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2、学习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科学地分析史料、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了解夹叙夹议写史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4、培养独立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本文严密精当的论述性语言和丰富的词汇。 [课前预习]  相似文献   
5.
公元2000年,大家争着过了个千禧年.可是历史学家说,公元没有零年,公元是从一年开始的,2001年才是新的千禧年.这么说来,2001年的春天,既是一年一度之春,又是千年一度之春,是个大春天.新的千禧年,中国全面进入科教兴国的时代,教育是强国之本,这对我国的教育来说,也可说是个大春天.在这个大春天里,教师们有多少话要说,我也禁不住心头的兴奋,从教师的角度,就教育问题说几句.……  相似文献   
6.
革命导师列宁和毛主席主张中学生要学点逻辑.学点逻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作文指导和评讲,结合写作实践讲点逻辑,是向学生传授逻辑知识的一种途径.中学生作文中的逻辑错误,有表现于整篇结构的,有表现于段落层次的,也有表现于语言表达方法的.这些错误,大体说来,有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缺乏逻辑性,论证没有充分的说服力等几种.一、概念不明确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有些学生由于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或对词语所表现的概念理解不够准确,因而在使用概念时往往出现下列各种逻辑错误.1、概念用错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7.
教一得n     
有强烈责任感的的教师,总想把更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总想在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实际上学校各科的教学时间都是有规定,受限制的,要受时间的制约。知识无限,教、学的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无限的知识,教师就要很好地做“文章”。或则把教学内容“合成”、“提炼”得成为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多种维生素”的“高级营养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但鲁迅作品的语言多是二、三十年代的汉语,是刚从古汉语中演化出来的初期的现代汉语,这种语言和今天的现代汉语已有一定的距离,教师  相似文献   
9.
读《教育革命参考资料》第十期《〈愚公移山〉(寓言)浅析》,获益不少.但我觉得还有些问题没有说到.现就个人在教这则寓言中所碰到的问题,谈点看法.一、寓言一开头,除了点明山高且大,突出愚公华力平险的精神以外,还指出了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移山是为了使住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就是说,移山平险是为全村人民和子孙开路造福,是一件好事,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是愚公移山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决心,获得群众如此热烈的赞助,以至取得最后的胜利的重要原因.如果光谈只要决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随着社会对基础教育要求的逐步提高,随着人们对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科学发展速度关系密切的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要求语文课应该有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实和加强思维教育就是丰富语文课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