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丹人口碑相传的始祖奇首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奇首可汗的驻牧地,不仅有后世契丹的东楼之地,而且还包括西楼地区。西楼与东楼相加,大体上就是广义上的“松漠之间”,是谓奇首可汗故地。许多迹象表明,奇首的主要生平活动,似乎发生在东晋建元二年(344)前燕破灭宇文鲜卑至北魏登国三年(388)拓跋硅北击库莫奚这一历史期间。  相似文献   

2.
契丹族     
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自有本族文字的屈指可数,契丹是其中的一个;除去“行国”不算,曾建立有固定首都的国家达二百余年的只有两个,契丹也是其中的一个。契丹名声远播,因此,尽管它早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国外和国内有些民族的语言却至今仍把中国或汉人叫做“契丹”。“契丹”这个族称,在北朝时始见于文献。那时,契丹族小势微,曾受宇文鲜卑统属,因而被视为宇文鲜卑的别部。早期的契丹生息在辽水上游迤北地区,逐水草放牧,以车帐为家。它有两个古老的  相似文献   

3.
相传有一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山,顾河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曰八部落。此传说说明,契丹在原始社会时期,是由一个包括“白马”、“青牛”两个氏族小部落逐渐发展起来的,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战事频繁,以强凌弱,掠边拓疆,习武之风,风靡辽河流域。契丹贵族统治者,王公大臣多为统兵之将帅,将士兵丁的战备军需物品皆自备。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衣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骨朵,斧钺,小旗、(钅追)锥、火  相似文献   

4.
<正>契丹文化并非单一族群文化,而是受到奚、渤海及中原汉文化多重影响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契丹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族群文化而形成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契丹文化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契丹族是发源于松漠地区的鲜卑宇文别种,其原本活动区域在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和戈壁之间,因而契丹文化发源带有浓厚的游牧特色。  相似文献   

5.
一、侵占平、滦、营三州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始兴于唐朝初年,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土河(今老哈河)之间的鲜卑故地。在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势力兴起,不断向外侵  相似文献   

6.
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外国学者在契丹人种方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引以为据的不过是少数契丹文词汇。本文综合豪欠营、山咀子两处辽代契丹族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种学分折结果,认为辽代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归入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但是也有某些混杂的种族因素。文中对考古资料的定量分析表明,辽代契丹族与汉代鲜卑族在基本体质特征上有某种接近的趋向。笔者分析了有关人类学资料,表明契丹族源于鲜卑、匈奴血统,而非当地的土著祖先。  相似文献   

7.
契丹,她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存在的时候,有着各种各样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人名称谓习俗亦别具一格,本文试作浅显论述和探讨。一、契丹人的姓氏契丹的先世鲜卑人“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并无固定姓氏。其最早得姓是唐代所赐的汉姓。唐高祖武德年间,以契丹酋长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故其上层分子一度以李为姓。但一般平民仍无固定姓氏,且唐室衰落之后,上层分子也弃而不  相似文献   

8.
契丹族的柴册仪,属于辽代礼仪中的吉仪,相传为阻午可汗创制,初为部落联盟选举可汗之仪,辽建国后成为新帝即位时的定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研究,然而对于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及地点的研究还存在缺陷。虽然《辽史》中关于柴册礼的记载既缺乏又混乱,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笔者认为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多在十一月,是由于后世效仿辽太宗的缘故;柴册礼的举行地点与四时捺钵相同,皆分为两个时期,即太宗至景宗时期在木叶山行柴册礼,圣宗至天祚帝时期在白岭行柴册礼。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并通过婚丧礼仪和衣食住等方面的特色而表现出来。这些情况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历史现象,是我们考察、研究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方面。契丹族是由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发展而来的,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南麓,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城,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自契丹之名始见于《魏书》,到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领导建立辽王朝,大约经历了五百年之久,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有关契丹族丧葬方面的记载,一直是很少的。在《魏书·契丹传》中,仅有一条“嫁娶之际,以青毯为上服”婚事方面的记载。后在《北史·契丹传》中始有“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焚化时还聚众酹酒唱起:“冬  相似文献   

10.
公元926年,契丹人一举攻破渤海国都,渤海国灭,从此渤海人成为契丹统治之下的臣民。渤海与契丹两族长期接壤,二者之间的接触一直伴随着两族的成长与发展。提及渤海人与契丹人的关系,学界的观点集中在两族之间的"世仇说"上。有关的研究者便以此为线索,致力于探索两族所谓"世仇"的缘起,寻找导致两族之间结下近百年仇怨的事件及发生时间。通过对十世纪之前渤海与契丹两族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考察,系统地梳理了两个民族间的恩怨。认为阿保机灭渤海其根本并非仅仅因为"世仇"之说,而是契丹国家发展壮大、经略辽东、稳定后方,向南发展重要战略部署中的一项,并由此一窥渤海与契丹人的早期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一、契丹平民的“穹庐”与仿汉式房屋辽代,一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经历了由“以车帐为家”到建造仿汉式房屋的过程。而大部分契丹平民的“住所”却始终没有改变,他们一直“居以穹庐”。早期的契丹人全部生活在今东北西部、内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的大草原上,以牧猎为生。他们一年四季,随水草而迁徙牧措,无固定“住所”,即如《辽史》所言:“契丹之初,靡有定所。”此时的契丹人,均“以车帐为家”,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问居住在“穹庐”中。有一首《契丹风土歌》,即描绘了早期契丹人在茫茫的大草原上,  相似文献   

12.
契丹语数词及契丹小字拼读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说明了相关的三个问题:一个是《契丹国书》中一个古老传说所说三个皇帝,实际上与第一、第二、第三没有联系,因而讨论数词时可以不受它的影响;二是基数词与序数词的关系。基数词与序数词的写法不同。对基数词的读音历来有不同意见。本文认为,从序数词构成成分的分析和拼读当中可得出基数词的实际读音;三是关于契丹小字的拼读法。根据契丹小字原字的分类和元音和谐规律,可探索出比较接近契丹语实际的拼读法  相似文献   

13.
契丹巫教与萨满教在宗教内涵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一、契丹巫教早于萨满教.二、契丹巫教超越了原始宗教的范畴.在论及辽代契丹本民族宗教时使用“契丹巫教”这一称谓更为适当.  相似文献   

14.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猛烈撞击、中北亚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游牧生存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契丹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使契丹艺术呈现出既接受、借鉴汉族艺术,同时又重视艺术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契丹族与蒙古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契丹语与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记录了大量契丹语词汇和语音语法材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尤其是研究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语言发展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同时,契丹小字还通过转写汉语借词,记录了当时汉语音韵事实.契丹字的解读对于历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宫”的契丹小字的两种写法作了分析,又对“殿”的契丹小字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可汗是国君,汉语皇帝。史书上最早记载“可汗”一词的,是《魏书》卷一百三《蠕蠕传》。蠕蠕即柔然,又称芮芮、茹茹。公元402年,柔然首领杜仑自号豆代可汗。公元156年,鲜卑族登上历史舞台。近年考古发现,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有鲜卑石壁刻文,其中有“可寒”一词,可寒是可汗的谐音。此后,“可汗”成为北方各族的通用词,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汗,与汉语诸侯相当。有两个含义,一是属国的君主称汗,如元代的钦察汗、伊儿汗、察合台汗等。二是部落首领也称汗,如清朝的喀尔喀三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等…  相似文献   

17.
玉田韩氏家族为辽朝继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之后的第三大家族,终辽之世,地位极为显赫。韩氏家族契丹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契丹化较早,自韩知古晚年起,就呈现出自然同化的趋势;二是契丹化更为彻底,包括血统、民族风俗、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韩氏在契丹化的过程中,除了与契丹族通婚,还有起契丹名、接受契丹婚俗、崇尚武力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韩氏家族最终融入契丹上层社会,直至跻身于皇族之列。  相似文献   

18.
契丹民族服饰的特点与其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契丹疆土的不断扩大,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广泛接触,特别是与汉民族接触的机会增多,契丹服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服饰文化的演变对契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契丹文推测汉语“爷”的来源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关键词:契丹文,大字,小字,汉语,爷,来源根据学界近年对契丹文字的最新解读成果,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有“年”和“父”两个意思。这是由于在契丹语中“年”和“父”同音而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表...  相似文献   

20.
元代9位契丹族诗人的675首近体诗的用韵系统,归纳为17个韵部。其诗文中的借韵与出韵情况较多,这表明契丹族诗人已不再囿于官韵的要求,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语音进行押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