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龚贤的作品,素以用墨浓厚、意境雄浑沉郁为人所称道。其画作,陡壑密林杂以山光岚气、积雨晴云,形象地再现了大自然深邃神秘的氤氲气氛,营造了如梦如幻的精神世界。其用墨的沉厚,被人评为:“独有千古,更在墨……其积墨……浓而不腻、厚而无滞。”(《昆新两县修补合志》卷22)“惟于光绯明暗则尤能渲染得体,独出机杼,开画界之创格,为艺林时代之前躯。”(《昆山景物志略》)“墨气不可以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郑子房曰:“紫丈墨气如炼丹,墨气活,丹成矣。”  相似文献   

2.
正吴昌硕在篆刻中使用的独门功夫很多:钝刀硬入,是刀法;竖线界格,是章法;独创残破之法;字法喜用墨点。下面就说一说其印中的墨点。在缶翁的印作里,墨点随处可见,所以,吴氏印风具有浓厚的"墨意、墨趣、墨气"。不仅用得多,且用得用心,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说墨点之形状,多彩多姿:似滴似溅似洒,似圆似方似弧,大如团小如珠、动如滚球静如凝露……"石人子室"是吴老最有名的印作之一。就其结字来说,四个  相似文献   

3.
白描人物画中所运用的墨法,实际上指的是墨色。关于墨色,古代有许多说法。譬如,有人称为五墨:焦、浓、淡、干、湿;有人将墨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其实,从墨的含水量来讲,有干有湿;从含墨量来讲,便有浓有淡。从极干到极湿,变化是相当丰富的;从极浓到极淡,变化层次也相当多。干湿、浓淡结合起来运用,其效果变化无穷。我们将这千变万化的墨色,归纳成浓、淡、干、湿。焦墨是最干、最重、最浓的墨色,在一般情况下,起着调整画面、提醒墨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乐图     
粗虬的枝桠,寥寥数笔,墨气纵横,颇具气势。三只松鼠笔触细腻,或伏或立,神情各异,一粗一细两种画法形成强烈反差、互衬,松树的沧桑之感与松鼠的灵动气息跃然纸上,加之若隐若现的远山使得整个画面呈现立体生动之变化。  相似文献   

5.
画河至元,仍处奇峰群山中。首先,用丁绍光的话说,即“文人画在元代达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高峰”。元代文人画,强调书法基础,强调文学修养,强调诗书画三者结合,大多寄兴之作,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吴镇称为“墨戏”,说“墨戏之作,盖上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倪港称其墨戏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技之斜与直截!”.就花鸟画而言,南宋院体牡丹、芙蓉一类画题逐渐衰落,代之以“岁寒三友”,尤其是墨竹。元人善墨竹者甚多,著名者如李衍,其竹柔和中含劲利,婉媚中有刚正,传世野竹图,诡怪奇崛…  相似文献   

6.
三、用墨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与用笔同样重要的就是用墨.墨,有油烟墨、松烟墨之分.画人物画用油烟墨为好,墨色以偏冷为佳.有的墨研出后发黄发红,则差些.墨块要用蜡封住,或用透明胶带缠绕,以防干裂.砚台则以圆砚为好,要经常涮洗,切不可混进颜色和墨汁.古人说:"研墨如病夫".这是说,研墨不宜太快,要平稳,手用力而研得慢,才能研出好墨.  相似文献   

7.
概说辩论稿是考场作文命题的一种类型。辩论稿的命题,一般是针对同一事物,提出两个相对立的判断(观点),如1991年高考统考作文题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可写成辩论稿或议论文)。辩论稿是持某一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既要观点鲜明,不能骑墙,又要注意论证  相似文献   

8.
铁拐李过桥     
1、画巨松有当街(在街上)画巨松者。或笑之曰:"公之画当尽(用完)一锭墨也。"画者遂题诗曰:"磨尽一锭二锭墨,画出一株二株松。"或揶揄之曰:"树粗,诗亦粗。"画者笑曰:"予(我)乃前粗后细也。"复书曰:"夜深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皆大叹服。  相似文献   

9.
<正>写字作画所用之墨,不知从何时诞生。但从《庄子》"吮笔和墨"的文字中,可以推测至少在周朝就已经有墨存在,不过当时制墨的原料与现在不同。从"墨"字的字形来看,是从"黑"从"土"而来,可知最初所制之墨是矿物质材料,以黑色土石为之,属于天然石墨或矿物颜料。我国用人工制造的烟墨大约始  相似文献   

10.
徽墨始创于唐末。易水(今河北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揉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潦”。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硅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相似文献   

11.
铁拐李过桥     
1、画巨松有当街(在街上)画巨松者。或笑之曰:“公之画当尽(用完)一锭墨也。”画者遂题诗曰:“磨尽一锭二锭墨。画出一株二株松。”或揶揄之曰:“树粗,诗亦粗。”画者笑曰:“予(我)乃前粗后细也。”复书曰:“夜深老鹤忽飞来,踏枝不着空归去。”皆大叹服。  相似文献   

12.
徽墨始创于唐末。易水(今河北易州)奚氏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揉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潦”。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硅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相似文献   

13.
眇者识日     
《阅读与鉴赏》2008,(7):95-97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粲。”扣碟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日:“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禽,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相似文献   

14.
眇①者识日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扣②■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相似文献   

15.
眇者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选自《东坡小品·日喻》)  相似文献   

16.
墨子姓墨名翟,不是宋公子目夷之后,也不是孤竹国君墨胎氏之后,而是禹师墨如的后裔。墨学之墨,乃以禹之道为绳墨之墨,墨行夏道,既是弘扬夏禹之道,又是弘扬墨如家学;翟乃夏翟,阳翟为禹所都,“墨翟”二字的本意是“法夏”。  相似文献   

17.
今年高考作文议论文试题要求考生在“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两种观点中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或议论文)参加辩论。从实际写作来看.写“近墨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孟母三迁”的例证,举了某单位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使,受贿犯罪的例证;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党的好干部面对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拒腐蚀、永不沾的例证。应该说,这些例证都是典型的。可是,这些只能作为证  相似文献   

18.
古文今解     
[古文] 眇者识日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②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  相似文献   

19.
茶经·一     
正茶,传承千年,镌刻千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时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学研究方面,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荀子。荀子对于先秦名学之贡献主要是进一步批判和发展名家和墨辩之名学,使儒家之名学更加严谨。然而,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多着眼于其心、性、天、礼等之探讨,而疏于抉发其名学之义蕴。直到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者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荀子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唯历来有关荀子之研究,日本汉学界多着重其心、性、天、礼或政治、伦理学说之阐述,而较疏于其名学之研究。然而,就目前已发表之论着而言,无论是在厘清荀子之哲学立场或对于名学之分析等,亦颇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吾人借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