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往国内学术界都把“经世致用”之学,最早追溯至以南宋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认真考证,认为“经世致用”之学的最初发源应是南宋胡宏、张栻所创立的湖湘学派,经过明末清初王船山的系统阐述与丰富发展,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而大盛于湖湘大地。  相似文献   

2.
章黄学派取得了超迈前代的历史性成就,它于《说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系统地进行了《说文》的语源研究和字族系联,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继承发展了乾嘉学派的“以古音求古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书坛,并不仅帖学一派,另外还有豪放派、前碑学派,三派都有一定的成就。书法家们在别开生面创作的同时,在理论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研究清朝书法的发展对清朝前期书坛也应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都是在当时商品经济刺激下产生的带有启蒙意义的哲学学派,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两个学派学者代表的阶层也不同。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思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对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思想渊源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两个学派的学术主旨与历史影响,从而使两个学派的历史文化成果更好地为今天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5.
李详自觉梳理论述扬州学派之源与流,有意提高扬州学派的《文选》研究在清代《文选》研究的地位。同时又向汪中、阮元等扬州学派前贤取法学习,形成自然高妙为宗、单复相间为体的骈文创作主张。而且通过其论文书信,可见其对扬州学人创作之推崇,这既体现出当时以李详、孙德谦等为代表的文选派骈散合一的骈文观,也透露出其有意识地对扬州学派,尤其是对其文学成就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学派在学科形成中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已为成熟学科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地位尽管已经确立,但其自身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只有借鉴成熟学科形成的历史经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派,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7.
桑原骘藏是20世纪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其学术研究以严谨著称,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桑原骘藏的历史观、中国观与同时期京都学派的很多学者差异较大,在京都学派中独树一帜,可谓日本东洋史学家中的一个"另类"。  相似文献   

8.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安徽池州石埭人周太谷创办的一个民间儒家学派。该学派具有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尤其是注重探究生命系统的和谐状态及其过程,形成了学派独特的生命和谐观。其生命和谐观涉及到天地万物之和、个体系统之和、社会人伦之和诸方面,对于现代个体生命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以至整个宇宙和谐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成立以来,以林克明、夏昌世、莫伯治、何镜堂为代表的几代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大师,始终坚持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不断提高建筑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水平,使岭南建筑创作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至全国,不但具备了成为建筑学派的外部可识别特征,同时也形成了学派的精神内核.本文从学派的学理标志出发,纵向分析和研究岭南建筑学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探讨学派形成的学理标志,以期勾画岭南建筑学派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数量学派和历史学派是西方经济学两个重要的学派和方法论方向,两者之间冲突、竞争又相互依赖,共生并互补,共同促进了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具体分析了数量学派和历史学派各自的历史演进趋势、思想方法论特征及其影响和绩效。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以天主教及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天学”在中国的广为传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士大夫的积极推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利玛窦对天主教进行了儒学化的包装,这为士大夫最终接纳“天学”扫清了障碍。急于挽救晚明危局的士大夫视“天学”为济世良方,对“天学”的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的积极推动成为“天学”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动力,对“天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易代以后,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士大夫阶层对“天学”的热情逐渐消退,“天学”在社会上的影响亦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主义”是humainism的译名。在中国,晚期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主义。人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明的滥觞。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化的精神总括为“人主义”。本对“人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相似文献   

13.
"蕉园诗社"是清初闺秀诗坛中颇具声望的一个才女诗社,有推动清代妇女文学发展之功,研究这样一个闺秀创作群体,对于我们研究闺秀诗词创作在明末清初复苏繁荣,直至之后出现空前盛况这一文学史上令人兴奋的景象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对这一闺秀创作群体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中期通俗小说中,除《七峰遗编》《海角遗编》《铁冠图分龙会》直接描写明遗民与满清统治对抗情节,而带有突出疏离意识的作品外,还有许多作品是通过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小说题材的选择倾向以及小说人物的塑造与具体情节描写等方面或间接或曲折地体现出此种意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题材选取上侧重明代故事的倾向与严肃的写作态度;二是赞扬高蹈出世的倾向;三是炫耀才学的倾向;四是大凡描写本朝人物故实就带有批判的倾向,而在道德要求上又不自觉地降低对作品主要人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庚子销夏记》是清初孙承泽重要的题跋文字。“题跋”认为在收藏和品评书法的研究中,应建立在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为主要代表的晋法框架之内。这一思想不但显示了对碑刻书法的重视,而且对汉隶、清季隶书的振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使人们在收藏和品评书法时认识到初唐楷书皆取法于王羲之,并明显带有隶书的特点。唐代的楷体直到柳公权才意法皆备,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显示出居于正统地位的宋帖是以“气韵朴厚”为审美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初王士祯是大家所推重的一代宗匠。他标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也就是要求诗歌要清澄蕴籍含蓄,不可直写无余。王士祯对于做诗,有其鲜明的主张,这就是“神韵说”。他把神情韵味作为诗的最高境界,以清澄妙远的神韵为宗。  相似文献   

17.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当今学界有一种误区,以为王学在清初即被摒弃。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说"也以为乾嘉考证学是朱子道问学传统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惠栋、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中坚,而其学皆与王学有关,这意味着王学传统并未在乾嘉中断,在余先生所说的朱子道问学传统之外,乾嘉学术还存在着另一条王学传统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9.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宋元学案》附录的《苏氏蜀学略》是清代学者全祖望补撰的。他违背了黄宗羲原著的宗旨,又依照理学宗传拟定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并以为蜀学出于“纵横之学”而“杂于禅”;这些都是极不恰当和非常片面的。然而若将今本《宋元学案》视为宋元学术思想史,而不仅仅是理学宗传史,则它又具很丰富的学术思想史料的价值。《蜀拳略》是第一次将蜀学上升到学术吏的高度,这对晓清以来将蜀学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拳术的复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