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港的教育     
香港的教育●周毅之英国100多年来在香港办的教育,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45年以前,是完全为旧式殖民统治服务的殖民主义教育;1945年以后,是为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维护其新式殖民统治的实用主义现代教育。香港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一个社会的素质和活力,取决...  相似文献   

2.
新殖民主义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旧的殖民统治体系瓦解 ,出现了新殖民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掠夺。新殖民主义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表现形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殖民主义的存在 ,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耿翠翠 《文教资料》2013,(29):110-111
在后殖民语境下研究香港怀旧电影,不难看出香港怀旧电影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香港怀旧电影都表现出对殖民统治时期的深深怀恋,也渗透着殖民文化的影子;同时,纵观殖民地香港和宗主国英国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的对立抗衡性淡化消失,逐渐变得亲和,在话语权方面也呈现出弱者向强者游动和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文化认同(cuitural identjty)的问题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讨论的议题。随着萨伊德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提出,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文化认同的问题更是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及文化认同的特性,提出文化认同本是一种自然的呼唤,然而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认同却需要构建。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7.
香港南临浩瀚的南中国海,是沟通远东各地,联结大洋洲、欧洲、美洲各国的水上要冲;十九世纪中后期,香港落入英国殖民统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使香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香港社会语文的历史和现实着手,分析了香港形成“ 双文三语”的格局的历史原因,认为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影响香港语文发展的两大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将对香港的语文产生影响作了预见性的分析,探讨香港语文未来的发展路向:走汉民族共同语的道路,并为决策者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是现代化发展到世界整体化时的一个特定阶段。本文以儒学为例,讨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关系,指出,立足于文化发展的现实,着眼于文化发展的未来,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世界各国文化为环境,既要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殖民主义,还要警惕文化世界主义演变为文化帝国主义;要充分认识到,融合古今,贯通中西,总结经验,各取所需,择善而从,取长补短,中外互利,是处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关系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不平等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后殖民理论以此为参照系,它于90年代进入中国,中国学界开始真正思考中西文化互动对中国文化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有不同注释,但这一独特视角,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民族文化在新情境下文化认同和文化制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以一种边缘的目光,对西方霸权话语进行批判,意在实现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进行解构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现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转换”为形式的课程导入模式,以便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对我国的翻译教学的导入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下的"世界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后殖民主义的解读一直存在着误解,许多人认为其单纯是对民族主义的支持。事实上,后殖民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多元文化主义,这在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一种新的无边界的小说——"世界小说"产生了。"世界小说"的产生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作家有独特的创作手法与特色,是对纯粹民族性的反驳。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小说"成为研究后殖民主义下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整合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本文将翻译行为放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两种不同的文本转化方向,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背后的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及运作,目的在于呼吁人们重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应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身份定位”一直是后殖民主义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后殖民是一种“精神殖民”、“文化殖民”。平等的文化交流,既避免“文化缺钙”,又避免文化交流中的“民族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倡的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边缘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一定要让自己的文化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5.
着重论述了中译外在当代语境下的使命这一论题。本文的讨论和论证是在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背景下展开的。不仅指出了中译外的重要意义和用途,文章还提出了实施这一任务的具体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章让读者意识到中译外在重建中国文化形象,反抗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以及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特殊意义和用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叶,传统意义上的殖民主义在全球基本结束的同时,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悄然兴起,与早期的殖民主义不同,它是一种合法的、温和的文化渗透现象。作为外部资助的教育项目也具有文化殖民的特点,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参与规划决策、与外部资助来源之间进行协调并尽可能地接受与本国教育政策相一致的教育项目等策略来避免发达国家对本国的文化殖民。  相似文献   

17.
美西战争后,美国对菲律宾殖民统治达48年左右的时间。由于美国特殊的国家历史和菲律宾不同于其他东南亚殖民地国家的状况,美国在菲律宾实行了政治复制、经济垄断、文化移植等不同于其他宗主国的殖民统治政策。无论美国在菲律宾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统治政策,其殖民主义的目的和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些政策给殖民地国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剖析了香港文化的现状,阐述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香港社会的表现和影响,并探讨香港回归后香港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施叔青的《愫细怨》刻画了一个中西文化夹缝中的怨妇愫细的形象,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怨妇"形象内涵,还对怨妇形成的原因有了崭新的时代反映;小说将愫细、狄克和洪俊兴置于香港这一特殊的文化地域,描述了她与两个男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困惑,批判并揭示了两性在男权制度下的异化悲剧。小说也极具后殖民主义色彩,以愫细的处境隐喻了香港的文化身份与处境,一方面象征西方文化对香港为代表的东方世界的渗透和入侵,同时也象征了香港既属于中国又游离于中国的"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