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成为课文内容的代言人,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引起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2.
细读文本,教材中除教材本身语言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特殊语言”——文题、插图、课后练习等,它们推开了学生语言训练的另一扇窗。从这里,学生也可以领略到教材语言的美妙神奇、作者的匠心独运等语言学习的迷人“风景”。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这些“特殊语言”,落实语言训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超 《现代语文》2010,(1):37-38
一、文道兼得的教学目标 “文”,即语言形式,以现代的观点审视“文以载道”,“道”应是文章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感情等,即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披文见道”为目标定位,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获取书面语言负绒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  相似文献   

4.
小语教育专家崔峦老师曾多次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指的不是省事,不是草率,而是教者深入教材“潜心会文、披文以人情”后的“厚积薄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简约教学内容,而且要简化教学环节,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即“语言内容”,还要关注“道”,即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披文人情,又能因文悟道。那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人手,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文”“道”和谐相生呢?  相似文献   

6.
刘玲 《语文天地》2009,(6):11-12
古代诗人创作诗歌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然后要披文入境,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  相似文献   

7.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文道统一,文质兼美。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提高利用教材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领略思想境界,陶冶品德情操。  相似文献   

8.
刘玲 《语文天地》2009,(8):10-12
古代诗人创作诗歌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然后要披文入境,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要把握语文课程的标准,首先要“语文”二字所涵括的基本内容。叶圣陶有这样一段“权威”的解释:“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圣陶把“文”理解为“文章  相似文献   

10.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与“质”。即“语言内容”与“思想感情”,还要关注“道”,即“成文法则”,推敲语言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更应注重新课标提出“领悟语言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的表达形式”等要求。在本设计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怎么言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来,语文课程“文道”关系失衡,重视文本思想内容、忽视文本语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古代课程文史哲不分,在“文”与“道”的关系中,重“道”是必然的。现代课程文史哲三分,“道”的功能由相应的学科承担,语文理应重“文”。语文教学该由“文”入“道”,披文入情,重在“道”的表达,而不在“道”本身,否则会偏离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弱化语文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要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三种关系,即“人文”与“工具”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文章建构了“以综合素质为基础,具有发展潜能的中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3.
韩志湘 《教学与管理》2006,(10):117-118
何谓“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即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的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就是一方面教学生口头的“语”,另一方面教学生书面的“文”。 但是,语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科目,本身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使用的工具,教师要利用“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跟学生交流感情,向学生传授“语”和“文”的知识,那么,教师自身的语言,尤其是语音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当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的第一范本就是教师的口头教学语言。这就对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首要载体——语音提出了要求,本文将要讨论的也仅限于有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李丽 《语文天地》2014,(2):61-62
孔子云:“情欲信,词欲巧。”“巧”即语言要生动、活泼、形象。不同的语言水平决定了不同的作文档次。当下高中生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写出生动、活泼、形象的文章,需要认真思考。我们认为,结合教材进行积累,结合教材进行有趣味的作文训练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郑春 《小学语文》2009,(10):23-24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适切的阅读情境,是优化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创设鲜明可感的情境,勾连文本与情境,导引学生披文、人情、入境,进而激活语言图式,变静态文字为鲜活场景,从而达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6.
郭珲峰 《新教师》2023,(9):30-32
语文课堂从研读教材开始,就必须把“语用”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瞄准“语用”这个靶心,抓好课文这个“例子”,通过细读教材文本、大胆整合取舍内容、积累运用语言等,实现语文课堂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光阴》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抒情散文,全文仅六百多字,却韵致深厚,耐人寻味,体现了赵丽宏散文清丽的语言风格。按照“整体感知——披文人情——品味语言”的阅读步骤,我们可以从这一短文中得到深刻启迪,并可体会其写作技巧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8.
教师如何教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年代就说过,语文课上,要学“语”习“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课文做例子,教孩子说话与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语文课,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像语文课”要是“语文课”。  相似文献   

19.
我们很多时候忘记了教育是立人的,为人之师,必须要种好自己的“三亩田地”,深度备课,以教材为起点,深读教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深刻解读教材,关注语言的情、意、境,以文立人,简约而不简单,让家常课也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阅读过去、记住历史,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主题。“革命传统教育文”作为教材,走近学生的时候,可以教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关于“革命传统教育文”的语文价值,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教材的共性价值——积累语言、提升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