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哲学史既为史,便是将它放在了一个时间性的视域里来观看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的前继后承的历史性的关系.当海德格尔在阐述解析存在论历史的任务时,似乎暗示了一种对待哲学史的态度:按照存在论上的时间性扬其所不弃而抑其所弃.这一态度的一切含义,也就是他在评价康德之对于此在的存在论时所使用“耽搁”一词的意义.本文想借现代西方哲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康德之海德格尔式解释作为一个“案例”,就这一具有“解释学的暴力”性质的解释,来讨论一下哲学思想是怎样在两个哲学家之间的“对话”“中演进的以及这一解释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闫伟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84-87,93
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学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学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学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学的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学是存在论;现象学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学。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方法对海德格尔原创性思想的生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他而言,现象学首先而且主要是一种方法。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主要形成于其早期弗赖堡和马堡讲座以及《存在与时间》三个阶段,他依次提出了形式显示的现象学、事实生活的解释学现象学以及现象学的还原、解构和建构等重要思想,这对现象学运动和当代解释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 ,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 ,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 ,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 ,这样 ,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 ,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在“晚期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形而上学之极致”。文章试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变革过程来论证海德格尔这个论断的虚假性,并解析海德格尔作如此论断的缘由。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一种超越,是“感性的历史存在论”。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继承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从“存在”入手直切事物本体的“存在论———解释学式现象学”,这种回到原初经验状态本质直观的看事物的方式,为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本文将试从海德格尔关于”在场”的思想角度出发来重新观照诠释中国古代画论,以期进一步更好的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画论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8.
研究现代诗学思想,不涉及其与语言的关联简直是不可能的。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诗学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得出了“原初的语言是诗”这一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语言论诗学之思。对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诗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西方诗学的学术路向。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哲学中存在论与解释学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其存在论文艺观与解释学文艺观的相互依存性:文艺本质用存在去解释,对文艺作品的批评则是去解释其中的存在。这也就是解释学的循环结构的体现。海德格尔存在论与解释学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其文艺观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0.
邱国红 《海外英语》2011,(13):255-256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促进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美学的产生,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尧斯的接受美学和文学解释学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对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理论的形成,也具有潜在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催生了心理小说和意识流技法的形成。总之,其思想理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打开了西方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境域,而同时另外一条传统理路在西方仍然继续着,因此比较西方人学思想的两条基本逻辑路线是十分必要的。这两条理路以“Dasein”和“Man”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分析两个概念的构成及其蕴涵是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人学思想和卡西尔逻各斯主义的人学思想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以“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实现了知识论的颠覆;胡塞尔通过提出“面向实事本身”建立起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使现象学从先验层面向经验层面的存在论转向叩问“存在之遗忘”;伽达默尔将语言、意义和存在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实现了现象学向实践哲学的复兴。“现象学之于教育研究何以是可能的”之提问,可从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哲学等方面对教育研究产生强烈影响来回答。  相似文献   

13.
车永仓 《现代语文》2014,(7):127-129
伴随着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情感的荒芜、理性暴政、存在遗失、精神空虚、人文衰弱及拜物主义、环境污染、现代战争等一系列问题,一些思想先驱者进行了艰苦的反思和探索,最终将矛头指向了认识论哲学。在批判、解构认识论哲学的基础上积极建构存在论哲学,涌现出诸如现象学、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理性主义等众多思潮和流派。与认识论不同,存在论主张以人为本,世界惟一的存在是人,而不是物。海德格尔说:"存在的东西叫做人。只有人才存在。岩石只是‘有’而不是存在。树木只是‘有’而不是存在,马只是‘有’而不是存在,上帝只是‘有’而不是存在……"[1]。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论”是现象学诠释学的理论准备,“先天”概念是从现象学方面进入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基本前件之一。由于汉语文献的缺失,这一准备性的前件始终隐而未彰。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历史导论》中透露了“先天”概念的学理信息。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和范畴直观概念出发,我们可以从先在性、客观性、开启性、异质性和非意识性这5个方面对“先天”概念作出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的两个革命家,前者通过对"此在"的现象学的存在论分析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命题,后者通过"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原则得出了"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的结论。正是在终结形而上学和开启"思"之道路上,正是从生存论-存在论来理解"语言",两位思想家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区分在场和在场者二者纯一性之二重性的寂静之音,人应合语言之说而道说,诗是人之纯粹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规定着解释学关联,解释是带来存在真理之音信和消息的展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根本上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如果说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是方法论的,那么,海德格尔意义的解释学则是存在论的。狄尔泰的解释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则是存在消息的带来和保存。加达默尔的解释强调对神的消息的翻译,而海德格尔则强调对存在真理的倾听。  相似文献   

17.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揭示的存在的“用”根本地区别于主体-客体关系的对象化的“用”,所显明的是存在与存在者的本质关系,并展现为此在的超越和存在用人。这不仅显露着存在之用与人之用的本质关系,且所凸显的海德格尔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的“转向”,指引存在之用根源性地打开了人之为人的存在之实践的源始向度,即人之本质居留的“源始伦理学”,同时对实践本身作出了追思,使存在之用与人之用的本质关系最终得以揭示。这不仅解构了主体-客体关系对象化的“用”的主体性,即解构了实践的主体性,而且在存在论上打开了一种对“用”本身追问的源始而开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反对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要求回到希腊时代,海德格尔也不例外。海德格尔尤其关注希腊哲学中的诗性之思,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就是受到希腊时代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三人一定程度上的诗性之思的影响。他将三人的思想融合统一,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存在论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