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口”字     
口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字,至今基本字义不变,指的是能吃饭、会说话的嘴。其实,从古代造此字始,口的说话功能都被挤到了第二位,最重要的是指吃饭。其他意义则是口的借用义、引申义了。中国人将吃饭看得很重,这是因  相似文献   

2.
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是"吃"字. "吃"字是一个"口"字加一个"乞"字.每一个人都有一张嘴,除了用来说话,就是吃了.从字的构造来看,就连没能力得到食物的人,也要用乞讨的方式把肚子填饱.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吃饭;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们也都要吃饭;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也都要吃饭.人一天不吃饭就饿得慌.  相似文献   

3.
<正>"曰"字与"日"字笔画一样,形状相似,但一肥一瘦,意义可大不一样。甲骨文和小篆的"曰"字,下面是个"口"字。"口"字上有一横,这一横是用来指事的。指什么事?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一横指人在说话时从口中吐出气来。另一种说法直截了当,就是指人在说话时从口中说出的话。  相似文献   

4.
人体断想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海生植物到陆生植物,从猿到人……进化是一如此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以至于人的进化到现在也没有全部完成。嘴:这是一个兼有吃饭和说话两大功能的器官。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说话和吃饭会由同一个器官完成,后来总算明白了:人们总是为了说话而吃饭,为了更好地吃饭而说话。吃饭和说话本应是嘴的两大并列功能,然而时至今日,说话越来越呈现出凌驾于吃饭之上的趋势。人们似乎总在忙着说个不停,以至于连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它的上下两半首先掀起一条宽宽的缝,然后向前伸出,再往两边平平拉开,迅速地合拢又张到最大……在运…  相似文献   

5.
一、幼儿进餐时能说话吗?"吃饭时不许说话。"这是我们幼儿园老师在幼儿用餐时对孩子们讲得最多的话。而且,为确保幼儿安静进餐,老师还不停地变换方法。如"谁吃饭的时候在讲话呀?""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谁吃饭的时候再大声说话,老师可要生气了。""比一比,谁吃  相似文献   

6.
当你的父母不允许你边吃饭边说话,并强迫你每一口饭菜都要咀嚼114次的时候,以下精心设计的实验将为你制造厨房混乱提供最好的借口。  相似文献   

7.
美食家爸爸     
爸爸是个吃饭高手。说起吃,他可就来精神了。爸爸吃饭特别快。他长着一张几乎能塞下我一个拳头那么大的嘴,他吃一口赶上我吃好几口。他吃起东西来总是狼吞虎咽的,好像好几天没吃饭饿着似的,形象非常不雅。我第一碗饭还没吃完,他就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第三碗。看我比他吃得慢,他还会说我:“你看我吃饭比军人还快,而你呢?”妈妈则会站在我这边,帮我说话。“你要是做家务能像吃饭这样利索就好了。”爸爸立刻“哑”了。爸爸吃饭很讲究,喜欢营养平衡,荤素搭配,不干净的东西绝对不吃。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喜欢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挑到自己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沉默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谁都知道口是用来吃饭的,有人却说是用来接吻的。我说满没有错儿;但是若统计起来,口的最多的(也许不是最大的)用处,还应该是说话,我相信。按照时下流行的议论,说话大约也算是一种“宣传”,自我的宣传。所以说话彻头彻尾是为自己的事。若有人一口咬定是为别人,凭了种种神圣的名字;我却也愿意让步,请许我这样说:说话有时的确只是间接地为自己,而直接的算是为别人。自己以外有别人,所以要说话;别人也有别人的自己,所以又要少说话或不说话。于是乎我们要懂得沉默。你若念过鲁迅先…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用音乐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是声乐艺术的特征。因此无论中外,在声乐艺术中对歌唱咬字都十分重视。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我国戏剧界历来就有“千斤白,四两唱”的说法,而在“美声唱法”的发祥地——意大利,也一直流行着  相似文献   

10.
张志公先生在《怎样过语文关》中,指出写文章有三道关口。他说:“首要的是字。认得的字少,或者虽然认的不少,但掌握的不充分,那就无法将文章写好。掌握足够的字,才能正确地写出要用的词,才能写出各种句子。其次是句。必须熟悉各种句子的构造和用处。要非常熟悉,熟悉到一张口、一下笔就能造出完整通顺的句子,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再其次是篇章结构。篇章结构就是说话的条理,说话的条理反映说理的步骤。想事情想的清楚,理出了头绪,说话就能顺理成章,有条不紊,写下来,就成为层次清楚、结构严密的文章。”这是张志…  相似文献   

11.
<正>小篆的"量"字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它的上面是个"曰"字,读yuē,与"日"字音不同,意也不同,俗称扁日字。古文字的"曰",下面是"口"字,中间一横表示说话时从口中呼出来的气,本义是说话的意思,在古典小说中常有某某人"曰",就是说的意思。在"量"字中,这个"曰"字像个盛米的方形斗,且斗中有米,下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嘴,主要的工作是吃饭、说话,小日子混得不错。但是我那些同类呀,个个都苦不堪言。 小A是某女星的嘴。因为她被“包装”过多次,挨过的刃子数也数不清,而且主人还整天口红、润唇膏不离口,颜色各异,香味俱全,搞得小A成了我们家族的异类;  相似文献   

13.
刘贞 《大学生》2013,(11):26-27
正熊少毅自言,他找工作的过程,就像是一个杀手在策划实施一桩连环谋杀案。这位带着一口湖北乡音的非重点大学应届生已经签约成为一名靠说话吃饭的演讲师。这桩"连环谋杀案"的第一环是熊少毅给自己学校——江汉大学图  相似文献   

14.
谈起教育,无论是教育界的专家还是普通的老师、家长,言语中提得最多的就是一个"爱"字,在所有人心中,教育无疑是一份与爱相偕相行的特殊职业。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通过"爱"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在一年级新生中,妮妮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家人便特别宠爱这个小女孩,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已经八岁的孩子了,吃饭还要大人一口一口喂。一年级的孩子中午基本都在校吃饭,其他孩子都在大口吃饭,只有妮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方的某种说法,用一些与之类似的东西生硬地移植、推论,使其荒唐可笑,这是构成语言幽默的一种常见方法。其具体做法可分为下列几种:类推某些词语。如一个姓朱的举人对新来的小猪倌说,他们家是书香门第,说话一定要文雅,对他说话不能带朱(猪)字,要叫“自家老爷”。吃饭要说“用餐”,睡觉要说“就寝”,生病  相似文献   

16.
幽默笑话     
《生活教育》2008,(2):64-64
文言说话有个姓朱的财主,说话最讲忌讳,还爱文绉绉说话。那天,他叮嘱新来的小猪倌说:"记住我家的规矩:我姓朱,不准你叫我时带‘朱’(猪)字,叫‘老爷’或‘自家老爷’就行了:平时说话要文稚一点,不准说粗言俚语。例如,吃饭要说‘用餐’;睡觉要说‘就寝’;生病要说‘患疾’;病好了要说‘康复’;人死了要说‘逝世’,但犯人被砍头就不能这样叫,而要说成‘处决’……"  相似文献   

17.
不是他的错     
中午,孩子们吃完饭后跟着配班老师出去散步了,餐桌上又只留下哆哆一个人。哆哆微微地低着头,使劲地咀嚼着,小脸蛋一鼓一鼓的。哆哆转入中班快两个月了,每天吃饭都是最后一名。无论我用什么方法鼓励他,都没什么用。我注意到哆哆吃饭时并没有像有的孩子那样只顾说话,不动饭勺。相反,他每次都是一口一口地使劲咀嚼着。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呢?我心里嘀咕着。眼看着天越来越冷了,哆哆可能每天都会因为吃得慢而吃逐渐变冷的饭菜。想到这里,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忌叮(口当)筷 吃饭前不要把筷子敲得叮(口当)响。 二忌指人筷 吃饭时不要把筷子对准他人,指指点点。 三忌铲刀筷 不要将筷子在碗碟里拨来拨去,这里挑挑,那里拣拣。 四忌挑食筷 不要夹了这种菜后放下又去夹那种,或用嘴将筷子上的菜肴咬碎后又放回  相似文献   

19.
错别宇,顾名思义就是错宇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的是书写汉字时,随意增减笔画的现象,而别字则是指在汉语书写、说话、朗读时,用其他的字形、字音来代替原本字的现象.笔者从字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形成错别字的一些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人说过.嘴巴的功能有二.一是说话.一是吃饭.说话自由受到钳制的民族.会在吃饭这个功能上获得补偿发展,正如瞎子的听觉会特别灵敏这种生理补偿作用一样。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发展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世无双的饮食文化,相应地付出了不能自由言说的不菲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