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汉武帝年间,正当司马迁专心撰写《史记》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广利带兵3万去攻打匈奴,结果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汉武帝又派李陵带领着5 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谁知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5 000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可终因寡不敌众,又无援兵,战败了。李陵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了。汉武帝下令杀了李陵全家,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相似文献   

2.
九牛一毛     
西汉的大将军李陵,奉汉武帝的命令,率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投降。汉武帝听到这件事非常生气,其他的大臣们也纷纷指责李陵的不忠。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打抱不平,他仗义直言:“李陵将军孤军作战,每一次出兵攻打敌方都有很好的成绩。而这一次,他一直没有得到李广利(担任正面主攻任务的将军)的协助。五千步兵虽然被八万匈奴兵团团围住,但仍然冒死抵抗,  相似文献   

3.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汉将李陵投降匈奴之原因所在,论述李陵之投降,乃汉武帝混淆是非,蓄意谋害使然,投降伊始,实属假降,是人在“胡”营心在汉;并以此证明司马迁对李陵的判断是正确的、;历史加在司马迁头上的“为李陵在对敌斗争中的变节投降行为作辩护”的罪名,亦应予以洗刷。  相似文献   

5.
理解司马迁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遭遇李陵事件,因其直言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触怒了汉武帝,被认为是在为李陵辩护,以忤上之罪下狱,因无钱赎罪,最终被处以宫刑。在  相似文献   

6.
史书中的司马迁,都是以一种爱憎分明,敢怒敢言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有坚韧的意志、独特的个性;他能忍辱含垢、孜孜追求理想。他就是一个硬汉子。如果没有李陵事件,就不会有我们所认识的司马迁。尽管历史对待李陵事件看法不一,但失败投敌确实是为人不齿。据史书记载,对待打了败仗并且投降敌军的李陵,汉武帝深恶痛绝,不管李陵孤军深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李陵出征与投降匈奴,论述“李陵之祸”以及对司马迁产生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8.
漫谈事业心谈到事业心,就想起我国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二三十岁袭父职为史官,四年后开始撰写《史记》,历七年而仅成其半。时逢汉将李陵在与匈奴作战时,寡不敌众,被俘投降。司马迁为其申辯,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腐刑。意想不到的奇耻大辱及随之而来的耻笑谤议,一度使他痛不欲生。然而他终于沒有轻生。在“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相似文献   

9.
苏小谦 《小火炬》2010,(3):38-39
公元前99年,是汉武帝和他的大臣们度过的最糟糕的一年。这年夏天,汉朝派军队和匈奴作战,仗打了好几个月.最后汉朝还是败了,汉朝的将军李陵投靠了匈奴。  相似文献   

10.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李广的长孙,年青时任过侍中建章监,因“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而闻名。汉武帝认为有其祖父李广的品格和才气,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攻击匈奴,后被提拔为骑都尉,领兵增至五千。天汉二年,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击匈奴失败,之后投降匈奴,于是,便成为千古罪人,民族败类。然而,认真研究当时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对李陵的认识,有许多地方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1.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12.
面对困境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三十岁左右就在朝廷任侍卫官“郎中”,后来继承父职,着手写作《史记》。由于他为与匈奴作战时战败被俘投降的将领李陵说情,被汉武帝判了腐刑。这种刑罚很残酷,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他本想死了算了,可想到还没有完成的写史书大业,于是顽强地活下来,更加勤奋地写作,终于完成了辉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与李陵“素非相善”,为开扩武帝胸怀而言及李陵事件,并没有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他是因“诬上”而被处刑的。李陵之祸后,他又遭受了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的冤枉。我们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司马迁讨个公道。  相似文献   

14.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思念故乡,便筑台登高遥望中原方向,后人称为李陵"望乡台"。李陵台位于元上都附近,是承载元代多民族诗人复杂情感的载体。元代诗人借咏李陵台,表现李陵的乡关之思,表达自己对汉朝统治者刻薄寡恩的批判,以及对李陵、司马迁遭遇的同情,也表现诗人对民族气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实,但辩护不等于是为投降变节辩护。他认为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的行为,真正的用意是“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他的悲剧是李陵后来确实投降的事实,违背了他“欲得其当而报于汉”的预期。做出这样的预期是由司马迁忍辱求成的生死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正>1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的秋天,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在京都长安城内。秋风萧瑟,草木枯槁,寒意袭人。未央宫内,空气格外凝重。汉武帝在大发雷霆,大臣们随声附和。事情起因于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这年夏天,汉武帝派宠姬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去攻打匈奴,想让他立功封侯,同时又命李陵担任他的后勤指挥官,但是为高傲的李陵所拒绝。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司马迁四十七岁,春秋正盛,一场血腥之灾从天而降。原因很简单,司马迁为孤军作战兵败匈奴的李陵辩白,激怒了圣威,再加小人杜周的谗言,诽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判为“诬罔罪”——也就是杀头之罪。  相似文献   

18.
李陵投降匈奴千夫所指,其实李陵有苦衷。李陵投降匈奴有多种原因:情势所逼;汉朝“裙带风”盛行;当时社会大趋势使然。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人们对史学巨匠司马迁所受的“李陵之祸”莫不扼腕叹息,却很少有人分析司马迁的主体局限在李陵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司马迁缺乏军旅生涯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于李陵事件的认知和反应.由于对军事的隔膜,他漠视李陵战败投降触犯汉律的投降罪、有亏于国家大节这一事实,为之苦苦辩解,对此事件作出有失偏颇的判断.司马迁的李陵事件警示我们,历史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主体因素的作用,从而重视加强主体修养.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们不但知道这部史书,还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后忍辱把它写完的,更知道其受刑是因为替李陵辩解,说他暗射贰师将军李广利见死不救,因而惹怒了汉武帝刘彻。但是,司马迁是汉武帝的近臣,也是深得汉武帝的赏识的。刘彻的巡游、封禅、制定历法等活动,他都是参与者。其父司马谈写史书,是奉旨而为,事未竟而嘱托子继其业,若皇帝不同意,是不会授司马迁太史令这样的官职的。且接父手续写《史记》,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也是“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降番,刘彻固然震怒,但绝对不至于因为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