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陈鹏 《声屏世界》2014,(7):22-22
要想做出成功的新闻采访,除了明确采访目的、理清采访思路、分析采访对象外,笔者总结出了一些采访经验。  相似文献   

4.
正在当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话题,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阐述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四心":恒心、真心、  相似文献   

5.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6.
浅谈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采访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 《图书馆论丛》2000,(2):32-33,49
本文从采访工作对象及采访工作方式在网络环境中的变化进行了探讨,针对这两种变化论述了网络环境中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记者要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下打开对方话匣子,问出需要的新闻素材,就要讲究采访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网络采访谈     
雷健 《新闻界》2001,(6):25-26
网络采访是指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络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员进行新闻事件采访、材料收集、事实核对的采访活动。事实上,无论是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还是互联网络上发布的新闻的采写过程,大都还是依靠传统新闻采访手段来完成的。网络采访只不过是互联网派生出来的一些新的新闻采访手段罢了,不仅网络新闻可以运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现在也正大量运用网络采访的手段。因为,由于互联网络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网络采访具有不少传统采访不具备的好处和优势。目前,进行网络采访主要有五种方式:电子邮件、讨论组、网上新闻调查、搜索…  相似文献   

9.
一、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对这些新闻线索,不外两种做法:一是单打一,采访完一个线索,再采访另一个;一是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这后一种做法,叫作交叉采访。 交叉采访当然得有一个条件,就是采访对象能够为你交叉的任务提供材料,否则纵有交叉愿望,也不能实现。在一般情况下,几个新闻线索发生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地区,是有可能交叉进行的,因为…  相似文献   

10.
陈玲 《青年记者》2004,(8):48-48
采访是个双方互动的过程,记者要想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性,必须有的放矢地准备好采访提纲、拟订好采访步骤,更重要的是根据采访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能得到自己需要的采访内容是最根本的目的。记者要以激发采访对象“说”的兴趣为重点,设法找到共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互联网、电子广播、小电视广告以及报刊等都成为了新时期人们获取新闻与信息的重要途径,而这几类媒介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十分激烈,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就必须要尽一切可能地提高记者的采访成功率。对此,本文主要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对如何提高记者的采访成功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到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怎样使被采访的农民既愿谈又善谈呢?这首先就有一个提问技巧的问题。提问是记者  相似文献   

13.
化冰 《新闻导刊》2005,(6):22-22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多数情况下,记是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的,其中包括记对采访对象的观察、揣摩、体味、交谈等。在这些接触中最重要的是记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谈,这是记了解事物真相,探索采访对象内心世界最重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采访对象千差万别,采访事件复杂多样,记者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关键在于采访技巧,它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本文结合新闻采访工作中的经历,分析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时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成功的新闻采访所具备的采访技巧,对采访前、采访过程中以及采访后三个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16.
高照 《新闻前哨》2012,(12):70-70
近些年,新闻采访遭拒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甚至遭到殴打等暴力侵犯。我们把拒绝接受新闻采访的对象称为非合作型采访对象。为了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措施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本文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分析非合作型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原因.并指出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对策。  相似文献   

17.
周甲禄 《新闻传播》2005,(12):34-36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有一种采访方式现在经常用到,这就是记者为了获取公开身份无法采访到的信息,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隐瞒职业身份或假扮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被称为秘密采访(有的人又称为隐性采访,隐身采访,暗访)。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重要调查采访大量运用的就是秘密采访,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报道许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拍摄的。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暗访专栏。  相似文献   

18.
自有新闻采访活动以来,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的现象发生。在新闻采访中,面对不合作的采访对象,记者要想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就要采取适当方法控制和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想办法将不合作转变为合作。  相似文献   

19.
周红斌 《军事记者》2008,(10):39-39
采访当中,记者和通讯员都希望从采访对象处获得更多、更真实的素材与信息。但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大多数是陌生的,彼此不认识,这无形之中就加大了记者和通讯员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想拉近采访双方的距离,就要寻找一个桥梁或媒介,这就是双方的心理接触点。如果找到了沟通双方的桥梁或媒介,即找到了双方的心理接触点,就会造成一种心理相融的气氛,从而使采访对象能够接纳采访者,采访者也可获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和事实。  相似文献   

20.
柏虎斌  潘文俊 《视听界》2001,(5):26-26,21
凡是记者,都知晓采访角度。但是,如何选择采访角度,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十分清楚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